当前位置:首页 > 急性肝衰竭易昏迷,及时治疗,别大意

急性肝衰竭易昏迷,及时治疗,别大意

黄玉红主任医师

内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是青年男性,既往有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史10年,24小时前出现神志改变,查体有黄疸、出血倾向、昏迷情况。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肝衰竭、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住院3个月,进行连续性血液替代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症状缓解,病情得到控制,身体逐渐好转。

【基本信息】性别:男,年龄:24岁

【疾病类型】急性肝衰竭、乙型病毒性肝炎

【就诊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19/7/18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连续性血液替代治疗+血浆置换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3个月,定期随访

【治疗效果】精神状态逐渐好转,无不适症状


一、初次面诊
初诊时,患者意识不清,是120急诊送来的,家属陪同。家属交代,患者最近半个月乏力、食欲不振、尿黄,恶心、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曾自行服用益生菌,症状逐日加重,并于24小时前出现烦躁、意识不清,遂拨打120急诊。家属交代患者10年前查体发现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其母亲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对患者进行查体,T37.3℃、P115次/分、R30次/分、BP107/57mmHg,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对刺激有反应,巩膜、皮肤重度黄染,静脉穿刺部位可见瘀斑,查体不合作,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部稍抵抗,心音有力,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部平软,肝区无叩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424.5μmol/L,血氨61.4μmol/L。凝血酶原时间38.3秒,凝血酶原活动度33%。腹部B超可见肝脏明显缩小。乙肝标志物:表面抗原、核心抗体阳性,乙肝病毒核酸4.1x104拷贝/毫升。结合患者体征及相关检查,诊断为急性肝衰竭、乙型病毒性肝炎。

二、治疗经过
患者是慢性乙肝患者,此次出现急性肝衰竭,原因是乙肝病毒的清除,患者发生了自发性表面抗原转换,说明此次疾病是乙肝病毒引发免疫强烈的病毒清除反应。患者情况紧急,我立即安排其住院,家属放弃肝移植治疗,我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连续性血液替代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有助于阻止病情进展,家属同意了。我给患者使用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并进行连续性血液替代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4天后患者苏醒,脑病缓解,停用激素后继续内科联合血液净化治疗,症状逐渐缓解。患者住院期间共经历8次血浆置换,治疗3个月。
三、治疗效果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精神状态逐渐好转,没有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尿黄、恶心、呕吐等症状,意识清楚,巩膜、皮肤黄染消退,一般情况良好。复查肝功能,胆红素下降,肝功能恢复,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DNA同时转阴,肝脏功能和乙肝病毒稳定在正常的状态,可以出院休养。患者和家属多次向我表示感谢,患者说,这次是鬼门关走一遭,非常感谢我的帮助。
四、注意事项
将患者从生死关头拯救回来,患者平安出院,我也感到非常开心,但仍多次嘱咐患者和家属要注意日常的护理:
1.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该患者应适当补足维生素K。
2.供给营养应以糖类为主,以减少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并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以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提高肝的解毒功能。
3.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以免持续损伤肝功能。
4.家属应给予病人心理疏导,加强心理护理,使病人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治疗疾病。
5.定期复查,如果症状复发,或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五、个人感悟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等功能严重障碍,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这位患者的昏迷、皮肤黄染等症状就是肝衰竭的典型症状。肝衰竭是严重肝病症候群,预后较差,病死率极高,如果患者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擅自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