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热?呕吐?起皮疹?小心是登革热!

发热?呕吐?起皮疹?小心是登革热!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

感染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曾旅居东南亚地区,在被蚊虫叮咬后出现了发热、呕吐、起皮疹等症状,遂来我院就诊。综合体格检查、血常规、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的结果,患者最终确诊为登革热,于是收入我院进行隔离治疗。经过物理降温与用药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未见持续呕吐及新发皮疹,身体状况已逐渐好转。

【基本信息】性别:男,年龄:35岁

【疾病类型】登革热

【就诊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18/6/29

【治疗方案】物理降温+药物治疗(泼尼松片、口服补液盐)

【治疗周期】住院1周

【治疗效果】体温恢复正常,呕吐症状消失,皮疹逐渐消退


一、初次面诊
我初次见到患者时,他面色潮红,说话声音听起来十分虚弱。患者表示,自己大概在3天前开始发热,并伴有头痛、眼球后痛等不适症状,在自行服用藿香正气水后,体温曾恢复正常,但不久后又开始发热,还出现了呕吐、腹泻等情况,身上还长出了一些皮疹,伴有明显的瘙痒感。得知以上情况后,我追问患者,发热时体温有多高。患者补充道,体温最高时达38.9℃,但以为是热伤风,再加上这段时间过于劳累,可能免疫力比较差,就没有引起重视。经过询问,我了解到患者平时旅居于东南亚地区,在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家都有较长的停留史,并且曾经被蚊虫叮咬,本次不适症状的出现距蚊虫叮咬当日有1周左右。随后,我为患者进行了体格检查,患者体温38.7℃,血压131/85mmHg,精神状态较差,手掌、躯干、颜面部可见少量皮疹,浅表淋巴结略微肿大。
结合患者旅居史及症状来看,我初步判断患者是被传染了登革热,这是一种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急性传染病,以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等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多发于蚊虫大量繁殖的夏秋雨季。当患者感染该疾病后,多数骤然起病,有发热、畏寒、呕吐、腹泻、长皮疹、身体多部位出血等表现,这与患者的情况符合度较高。但仅凭这些信息我还无法为患者确诊,于是,我安排患者做了进一步的检查。
二、治疗经过
为了明确诊断,我为患者开具了血常规与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其中,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减少,为3.37×10^9/L,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112×10^9/L,亦存在减少的情况;而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提示阳性。由此,患者确诊为登革热。随后,患者收入我科进行隔离,并接受系统治疗。
由于患者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我先予以患者少量泼尼松片,以对抗登革病毒对于患者机体的刺激,减少患者体内正常细胞的损伤程度,促进患者身体好转;为避免患者因呕吐及腹泻而出现脱水的情况,我还让患者按时服用口服补液盐,以补充水、钠、钾等物质。此外,我特别提醒医护人员要注意为患者进行物理降温,可以通过毛巾擦拭、冷敷额头等方式来促进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三、治疗效果
查房时,我发现患者体温有所下降,呕吐情况得到改善,皮疹逐渐消退,患者也表示身体疼痛症状减轻。入院1周后,患者退热超过24小时,未再出现呕吐症状,无新发皮疹,自觉无身体不适,遂安排患者出院。在离开医院时,患者连连向我道谢,表示自己在住院期间其实十分焦虑,但好在医护人员非常关注他的状态,不仅给予他良好的护理,还会及时开导他,帮助他树立对于疾病的正确认知。

四、注意事项
看到患者身体情况逐渐好转,我也由衷地为他感到开心。考虑到该疾病的性质,我特别提醒患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应注意休息,要避免过度劳累,在身体状况恢复良好后,可以适当地进行比较温和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
2.患者可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菠菜、芹菜等,也可以适当地吃热量比较高的食物,如巧克力、奶酪等,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能量,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3.虽然患者身体已经恢复,但再次接触传染源时,仍然可能感染病毒,因此,患者需要做好防蚊措施,以免再次诱发疾病。
五、个人感悟
登革热是以虫媒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有发热、起皮疹、呕吐等症状,可能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等表现。本病例中的患者在旅居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家的过程中不慎感染病毒,从而诱发登革热,出现了该疾病的典型症状,好在经过及时治疗,患者身体已经痊愈。因此,建议大家在出行至登革热流行地区时,注意做好防蚊措施,如果不慎被蚊虫叮咬,应密切关注自身状况,如有不适,需要立即就医,切忌自行盲目用药。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