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联合使用药物!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联合使用药物!

蒋卫民主任医师

感染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在5天前出现发热的情况,并伴随出现四肢无力、恶心等症状,误以为是感冒导致的,遂自行使用了感冒清片,因效果不佳,且2天前还出现皮肤瘙痒、腹部疼痛等症状,遂前来本院就医。经血常规、尿常规、粪便检查等确诊为戊型病毒性肝炎,并联合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最终得以控制病情。

【基本信息】性别:男,年龄:32岁

【疾病类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就诊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就诊时间】2018/4/12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茵栀黄片、利巴韦林注射液)

【治疗周期】住院8天,出院一个月复查

【治疗效果】患者病情好转,四肢无力、恶心、肝区疼痛、皮肤瘙痒发黄等症状有所缓解


一、初次面诊
面诊时,患者自述从5天前开始出现不适的症状,首先出现的是发热,体温升至37.9℃,并且还伴随出现四肢无力、恶心反酸等症状,当时误以为是感冒导致的,便服用了几次感冒清片。但是2天前上述症状加重,还出现腹部疼痛、皮肤瘙痒等症状。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检查了患者的面部、手部以及腹部,发现患者皮肤黄染比较严重,而且腹部疼痛的位置在肝区,又询问了患者的大、小便,得知近段时间患者的大便颜色比较浅、小便颜色比较黄,怀疑他有肝部疾病,遂安排其进行相关检查。
二、治疗经过
因为怀疑患者有肝部疾病,而且大、小便颜色存在异常,所以立即安排其进行了血常规、尿常规、粪便检查、肝功能检查、CT检查,其中血常规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比较正常,但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为46%;尿常规的结果显示,尿胆红素以及尿胆原都呈阳性;粪便检查的结果则显示,患者的粪便中存在戊型肝炎病毒;肝功能检查的结果显示,患者的谷丙转氨酶为394U/L、谷草转氨酶为639U/L、总胆红素为176μmol/L、白蛋白为40.1 g/L、凝血酶原活动度为42.9%、甲胎蛋白为589.7ng/mL;CT检查的结果显示患者的肝部肿大。根据这些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我初步确定患者有戊型病毒性肝炎,但为了进一步确定病情,还是安排患者进行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果然显示患者的抗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为阳性,所以最终明确患者有戊型病毒性肝炎。
患者听说自己得了戊型病毒性肝炎,呆了一瞬,哭着说自己在1个月前去探望过一位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当时他家人不让他去,让他直接发红包聊表心意,他不干,亲自去看了,还一起吃了一顿饭,没想到因此感染了戊型肝炎病毒。我见患者哭得伤心,立马安慰他,这种疾病虽然是传染病,但积极治疗还是能够控制病情。之后,患者才慢慢平静下来,与家人商量好同意治疗。
为了让患者的病情尽快得到控制,我立马安排他进行了药物治疗。首先给其使用了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以便于保护肝细胞,维持肝功能正常运转;其次考虑到患者存在比较严重的黄染症状,又给其使用了茵栀黄片,能够起到退黄的作用;最后为了抗病毒,还给其使用了利巴韦林注射液,对于抑制戊型肝炎病毒具有比较好的疗效。

三、治疗效果
在使用上述药物期间,我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变化,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在住院治疗8天后,患者皮肤黄染的症状逐渐好转,大小便、饮食也基本恢复正常,患者也自述肝区疼痛、皮肤瘙痒、四肢无力、恶心等症状逐渐减轻,所以顺利出院。而在出院后1个月左右,患者前来复查,经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等可见,患者的身体基本恢复正常,未见异常。
四、注意事项
该患者能够顺利出院,我不由为其感到高兴,但高兴之余还是担心患者回家的恢复情况,所以我多次叮嘱患者注意这些事项:
1.患者回家后应该注意与家人分开使用牙刷、毛巾、碗筷等生活用品,以免将戊型肝炎病毒传染给家人,导致他们也患上戊型病毒性肝炎。
2.为了促进身体恢复,患者应注意静养,避免过早进行体育锻炼,只能适当做运动量小的体育活动,比如散步、慢跑等。
3.如果在回家后再次出现不适症状,患者应该立即来医院复查,不能拖延。
五、个人感悟
戊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粪口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接触传播等,为了避免像文中这位患者一样,因直接接触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而传染上戊型肝炎病毒,建议其他群众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比如拥抱、一起共用碗筷等,接触后也要注意清洗身体、换衣服,以免病毒残留于衣服。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