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不清洁造成肠道感染,最终导致肠炎

饮食不清洁造成肠道感染,最终导致肠炎

黄玉红主任医师

内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才5岁,就诊前一天进食不新鲜的水果后开始发热、寒战,体温最高可达39.5℃,大便次数随即增多,且每天排黄色稀便4-5次,内含有黏液及脓血,确诊为肠炎,主要是肠道感染所致。采用物理降温,配合布洛芬混悬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间苯三酚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以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恢复健康。

【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5岁

【疾病类型】肠道感染、肠炎

【就诊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20/8/15

【治疗方案】物理降温+药物治疗(布洛芬混悬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间苯三酚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3天,门诊随访一个月

【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恢复健康


一、初次面诊
刚结束上一位患者的问诊,一位年轻女性抱着个小女孩急急忙忙的走入诊室。我连忙让她坐下,经问诊得知,患者今年才5岁,年轻女性是她的母亲,因前一天进食不新鲜的水果,然后出现发热、寒战的症状,体温最高可达39.5℃,随即大便次数增多,且当天排黄色稀便4-5次,内含有黏液及脓血,且患者脐周不适明显,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来我院就诊。
我先为患者进行了查体,其精神欠佳,神志清,呼吸规则,面色正常,口唇干燥,双肺呼吸清,腹部平坦,脐周压痛,肠鸣音活跃。由于患者腹部不适症状比较明显,行腹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暂不考虑器质性病变;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提示细菌感染;便常规提示大便隐血阳性,白细胞和红细胞增加。结合症状考虑,我向患者母亲交代了病情,主要是肠道感染所致的肠炎,病原体为细菌。

二、治疗经过
考虑到患儿体温比较高,达到39.5℃以上,频繁排大便对身体的消耗较大,应予以多方面的治疗,我建议住院几天,以使用药物为主,否则病情有加重的可能,患者的母亲很担心,但是对于使用药物也有所顾虑,我安慰她目前控制病情比较重要,我尽量选择儿童适用以及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她这才同意了治疗方案。
于是我先给予患者末梢保暖,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同时叮嘱患者的母亲积极用湿毛巾擦拭其额头、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然后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配合间苯三酚注射液缓解胃肠道不适的症状;患者还应暂时禁食禁水,给予少量葡萄糖注射液补液治疗;最后,配合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改善胃肠功能。
三、治疗效果
患者接受治疗的第2天,未再出现黏液脓血便,体温也有所下降,精神状态逐渐好转,所以我准许逐步放开饮食,继续给予静脉滴注药物治疗。治疗第3天,患者的排便次数大幅减少,大便性状逐渐恢复正常,经复查血常规和便常规,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准予出院,回家继续使用药物巩固治疗即可。
四、注意事项
患者基本恢复了,此次的治疗效果比较好,我和患者的母亲总算放心了。但患者的胃肠道还比较脆弱,短期内应该注意护理和调养,于是我嘱咐患者的母亲注意以下事项:
1.饮食要清淡,短期内不可吃海鲜以及辣椒、大蒜、洋葱、烧烤、火锅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对胃肠道产生刺激。
2.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尽量不要吃路边摊和外卖,同时饭前洗手,保持身体的清洁卫生。
3.出院后要注意排便次数,以及观察大便性状,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
4.定期来我院复查,切不可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者停药,以免引起身体不适,影响病情的恢复。
五、个人感悟
肠炎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主要有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该患者的肠炎就是饮食不洁,细菌感染引起的,好在治疗及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作为医生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结构及卫生十分重要。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