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线粒体肌病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可在其他诱因下发病

线粒体肌病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可在其他诱因下发病

孙川医师

眼科学中日友好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1年前在外院诊断为IgA肾病,经治疗基本恢复,近期反复出现浮肿、蛋白尿的情况,伴有体重增加的症状,经我院检查和评估后,排除疾病复发的可能,最终确诊为线粒体肌病,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给予艾地苯醌片、左卡尼汀注射液、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治疗,效果比较好,患者恢复健康。

【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20岁

【疾病类型】线粒体肌病

【就诊医院】中日友好医院

【就诊时间】2021/5/2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艾地苯醌片、左卡尼汀注射液、雷公藤多苷片)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5天,一个月内门诊随访

【治疗效果】治疗效果比较好,患者恢复健康


一、初次面诊
今日我院接入一名女性患者,据患者母亲讲述,她的女儿今年20岁,1年前在外院诊断为IgA肾病,经治疗基本恢复,近期病情好像复发了,反复出现浮肿、蛋白尿的情况,伴有体重增加的症状,遂至我院就诊。
查体发现患者呈弱智面容,初测听力下降,心脏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双下肢不肿,双上肢细颤,肌力3~4级,问及其母亲病史,她说患者为早产儿,自幼发育较同龄人差,否认其他病史。为了进一步检查、治疗,暂时以IgA肾病复发收入我院。
二、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及时完善了相关的检查,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尿常规等项目结果正常,但是第二天出现了抽搐及下肢肌力下降的情况。为了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行颅脑CT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弥漫性脑萎缩。但是目前的症状表现用IgA肾病难以解释,临床考虑线粒体病的可能。
于是我让患者的母亲将之前的病史报告单带来我院,经查看既往肾活体组织检查情况,未见明显异常线粒体,但少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可见线粒体形态、大小异常。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我建议患者及其母亲检查外周血单核细胞线粒体DNA的情况,经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两者均有线粒体DNA8969点位发生G→A突变的情况,最终诊断为线粒体肌病。

明确诊断后,我告诉患者的母亲这是一种遗传基因异常引起的能量代谢异常疾病,建议及时使用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取得了患者母亲的同意。我先给予患者艾地苯醌片进行治疗,能够补充线粒体能量,静脉注射左卡尼汀注射液,可以促进脂类代谢,缓解肌力下降,同时配合雷公藤多苷片,改善患者的免疫情况,积极控制原发疾病,患者的症状才可能减轻或消失。
三、治疗效果
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复查显示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尿液检查转阴性,精神面貌较好,肌力改善,抽搐的症状没有再次出现。患者出院时精神状态正常,未见明显的异常,出院一个月后复诊,尿蛋白处于正常范围,未见复发迹象,说明整体的治疗效果比较好。
四、注意事项
患者恢复健康后,我和她的母亲都感到很开心,但还是告诉她们,患者平时要注意多休息,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天气变化或者换季时要注意身体的保暖;多喝温开水,注意保持饮食多样化,也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此外,患者的母亲平时应该多观察患者的行为,避免病情复发,再次出现抽搐以及双下肢肌力下降的情况;患者出院后,可以辅以小剂量雷公藤多苷片控制原发疾病,患者的母亲应该做好监督的工作,并定期来我院进行复查。
五、个人感悟
线粒体肌病几乎可影响全身各个器官,临床表现多样,骨骼肌常表现为肌病、肌力减退和运动能力减弱,严重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呼吸暂停、嗜睡、抽搐等。本例患者的肾脏损害可能是线粒体肌病发病的诱因,满足了骨骼肌、中枢神经系统两方面的表现,但是及时控制了病情的发展,我感到很欣慰。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