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癫痫伴线粒体肌病,需及时干预

癫痫伴线粒体肌病,需及时干预

孙川医师

眼科学中日友好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有多年癫痫病史,每年都发作,3天前突然语言欠流畅、发音不清,伴间断性头痛、右侧肢体疼痛,症状未缓解,经检查确诊为癫痫伴线粒体肌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采用加巴喷丁片抗癫痫,针对线粒体肌病,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复合维生素B片、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钠注射液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比较好,患者的身体基本恢复。

【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35岁

【疾病类型】癫痫伴线粒体肌病

【就诊医院】中日友好医院

【就诊时间】2020/3/6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癫痫-加巴喷丁片+线粒体肌病-丁苯酞软胶囊、复合维生素B片、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钠注射液)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20天,长期门诊随访

【治疗效果】治疗效果比较好,患者的身体基本恢复


一、初次面诊
患者是一位35岁的女性,在与家属的牵扯下跌跌撞撞进入诊室,好像很不愿意来。据家属描述,患者有多年癫痫病史,至今仍服用抗癫痫的药物,目前每年仍发作1 ~ 2次,3天前突然出现语言欠流畅、发音不清的症状,但尚可理解他人的提问,伴间断性头痛、右侧肢体疼痛,症状持续得不到缓解,家属比较着急,遂至我院就诊。
查体显示,患者身材瘦小,存在幻听、幻视等症状,并主诉右侧肢体疼痛,呈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体温35.9 ℃ ,心率73 次/分,脉搏73 次/分,血压130/80 mm H,四肢肌力5 级,深浅感觉检查不配合。目前看来情况不太乐观,暂以癫痫发作收入我院。
二、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及时完善了多项检查,血常规基本处于正常值范围,头部磁共振检查显示左侧颞、顶、枕叶皮质及邻近皮质下白质梗死样病灶。考虑到患者四肢肌力5 级、右侧肢体疼痛,行经肌肉组织活检,发现典型粉碎样红肌纤维。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我开具了PCR-RFLP检查清单,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样本经检测,提示线粒体DNA中,A3243G基因突变阳性,最终诊断为癫痫伴线粒体肌病。

明确诊断后,我告知家属,线粒体肌病主要是遗传引起的,大部分患者成年后才会发病,目前病情急性发展,建议同时使用抗癫痫以及对抗线粒体肌病的药物治疗,他们比较着急,于是就同意了治疗方案。我先给予患者加巴喷丁片抗癫痫,针对线粒体肌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改善脑循环,配合复合维生素B片来营养神经,同时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钠注射液,补充患者所需的能量,缓解肌肉疲劳。
三、治疗效果
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后,间断性头痛、右侧肢体疼痛的情况明显改善。经过调理和充分的休息,住院治疗10天后,患者可以和我、家人进行正常沟通、交流,说明语言和表达能力恢复较好,基本没有留下后遗症。连续治疗20天后,患者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出院时遗留右侧肢体麻木,后期注意调理即可,整体的治疗效果比较好,准予出院。
四、注意事项
患者的身体恢复后,我感到很欣慰,并告诉家属平时应该多关注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给予其足够的关爱,不要让患者有自卑的情绪或者烦躁的心理,否则会影响恢复;癫痫发作过程中做好防护,避免摔倒、咬伤舌头等情况的发生。患者应避免过度活动,注意保持饮食多样化,适量吃新鲜的瓜果蔬菜、肉类、乳制品等食物;还应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运动;出院后可继续服用药物巩固治疗,同时要定期来我院复查。
五、个人感悟
线粒体肌病患者大多数早期发育正常,一般在10~40岁发病,患者可伴有认知障碍和癫痫发作,主要临床症状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认知功能障碍及听力下降等。好在该患者的病情没有发展到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我才松了一口气,家属平时的付出也比较多,他们最终收到一个较好的结果,我给予了患者及其家属肯定。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