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积极检查,及时治疗,让直肠癌无处遁形

完善电子结肠镜等检查,让直肠癌无处遁形

曹键副主任医师

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出现腹泻、排稀便的异常症状,随着症状加重,开始出现便血的症状,于是来院就诊,经体格检查、电子结肠镜、直肠指检、活体组织检查、胸腹CT检查、盆腔核磁共振检查后,被确诊为直肠癌,采用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术治疗后,症状消退,病情得到控制。

【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45岁

【疾病类型】直肠癌

【就诊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18/2/12

【治疗方案】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术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半个月,半年后复诊

【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较好,便血、腹泻、排稀便的症状消失


一、初次面诊
患者来到我的诊室就诊,自述平时无辣不欢,喜欢吃生冷、辛辣的食物。约3个月前,排便的次数开始增多,平均每天3-4次。而且排稀便,大便不成形状,比较细,起初没有在意,以为是自己吃坏了肚子,过几天就会好。结果症状一直无法缓解,反反复复,直到近1周左右,患者发现自己开始出现便血的症状,并且血量开始增加,开始担心起来,于是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我院就诊。患者自述没有家族遗传病史、药物过敏史、传染病史,既往身体健康。
二、治疗经过
我首先完善患者的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肌张力正常,没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随后完善患者的直肠指检,没有触及肿块,提示无异常情况。我让患者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显示直肠存在占位,在距离肛门约13cm处发现菜花样肿块,表面充血水肿伴溃烂,活检4块,质地脆,易出血。随后取部分组织进行活体组织检查,显示标志物中癌胚抗原为48.3μg/L,糖类抗原199达到69.7kU/L,提示为直肠癌。为进一步了解病灶情况,我建议患者进行胸腹CT检查,检查结果提示直肠的中上段存在增厚合并强化,考虑为直肠癌,并且在周围没有发现明显肿大的淋巴结。
随后,为了了解直肠癌的分期情况,我推荐患者做盆腔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提示病灶周围未见明显的淋巴结肿大,分期初步判定为T3bN0M0,尚未发现远处转移。
由于患者的肿瘤未发生转移,所以仍有手术的可能性。我考虑到患者的病症位置相对于较高,距离肛门超过5cm,建议选择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术,该手术方式可以保留肛门括约肌,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我将治疗方式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获得支持。手术后,我将切下的肿物送病理检查,显示直肠癌分期为T3N0M0,未见转移癌。

三、治疗效果
患者经过半个月的住院治疗后,患者自述因治疗后保留了肛门括约肌,所以日常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并且便血症状消失,排便次数恢复正常,每天1-2次,大便成型。我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提示无异常。我准予患者出院调养,并且半年后进行复查。术后半年我对患者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提示无异常。患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我也为她感到开心。
四、注意事项
患者在治疗后,不适症状消失,我也倍感欣慰。为了巩固治疗效果,避免术后感染,我反复叮嘱以下注意事项:
1.患者术后要定期复诊,并且进行自我症状的监测,发现异常症状,一定要及时来院就诊,不可拖延治疗。
2.患者需要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保证营养摄入均衡,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利于排便通畅。
3.患者可以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保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五、个人感悟
直肠癌是源于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下腹痛等症状,病因与社会环境、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该病例形成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喜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刺激胃肠道,诱发该疾病。所以,大家在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吃过冷和过热的食物。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