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动不便?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可能是罪魁祸首

行动不便?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可能是罪魁祸首

谭戈主任医师

内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年龄17岁,在一年前出现行走不稳、双手活动不利的症状,症状较轻,两个月前开始症状逐渐加重,同时家属描述患者反应缓慢、睡觉时不自觉抖动。随后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发现,肌张力降低、膝踝反射消失,巴彬斯基征阳性,CT提示脊髓变细,确诊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随后进行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后患者状态有所好转。

【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17岁

【疾病类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就诊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20/2/1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氯硝西泮片、石杉碱甲片、维生素B12片)+康复训练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5天,长期门诊随访

【治疗效果】行走不稳得到改善,局部肢体震颤缓解


一、初次面诊
患者在进入门诊后,我观察到患者坐立时手部不自觉抖动,同时反应较慢,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今年17岁,在一年前,偶然发现患者手部有抖动、颤动的情况,随后发现患者走路时微微向右倾斜,认为是患者体态不佳,未引起重视,两个月前患者症状加重,出现行走不稳的情况,并且对于日常问答反应较慢,语速减慢、语音延长,于是来到门诊就医。后经查体后发现,患者头部及四肢均出现肌阵挛的情况,同时肌张力降低、膝踝反射消失,巴彬斯基征阳性,随后建议进行CT检查,CT提示脊髓变细,于是确诊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建议入院治疗。
二、治疗经过
患者在门诊时肌肉震颤的情况比较严重,于是建议患者住院观察,同时我也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考虑到患者年龄较轻,脊柱部位还未出现明显病变,所以我考虑进行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进展,患者及患者家属也表示同意治疗方案。随后给予患者氯硝西泮片进行治疗,以控制肌阵挛,缓解肢体震颤的症状,同时给予石杉碱甲片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记忆力,也给予维生素B12片进行营养神经,同时对患者定时进行康复训练,缓解肌肉萎缩,恢复肌张力。

三、治疗效果
患者年龄较小,对于自己的病情比较乐观,在治疗过程中也积极配合。在患者用药治疗5天后,肌阵挛的症状得到缓解,肢体震颤的强度及频率相对减少,经过康复训练后,患者行走不稳的情况也得到改善。同时据患者家属反映,患者近日对于日常问答的回应相对较快,同时语速有所加快。查体后发现患者的身体状态较佳,精神状态正常,于是同意出院,但仍需长期随访观察。
四、注意事项
患者的年龄较小,且此前没有进行相应治疗,所以我在患者出院时嘱咐患者及患者家属,要及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按时服用此前的药物,以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比较渴望能够恢复正常生活,所以我也建议患者,行走不稳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改善,还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锻炼自己走直线,以改善行走不稳的情况。并且,患者在发病后体质较弱,所以我也叮嘱患者家属,要注意患者的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体质,以促进身体恢复。
五、个人感悟
遗传、小脑疾患等多种原因可能会导致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可能患者的发病年龄较早、病程进展缓慢,但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一般没有治愈的方法,只能通过药物、康复治疗等方式来控制病情的发展,帮助患者逐渐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在出现肢体异常震颤、行走不利、骨骼畸形、智力减退等情况时,应予以重视,以便及时进行治疗。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