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反射发育异常是脑瘫的表现?需专业判断

反射发育异常是脑瘫的表现?需专业判断

段晓慧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

反射发育也可称为“发育性反射”,也就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小儿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会陆续出现一些脊髓、脑干、中脑以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与浅、深反射不同,该类反射与人体的运动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即只有在某一个水平的反射出现后才能完成与之相应的运动动作,所以叫发育性反射。反射发育多分为脊髓、脑干、中脑、大脑皮质水平反射。具体内容如下:

一、脊髓水平反射

脊髓水平反射一般在妊娠28周至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并存在。脊髓水平反射是运动反射,一般是指受到刺激后肢体肌肉出现完全的屈曲或伸展的动作模式,通常容易由肉眼观察到。常见的脊髓水平反射有屈肌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交叉性伸展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踏步反射、张口反射、侧弯反射等。
1、吸吮反射
辅助检查方式及正常表现:将乳头或手指放入小儿口中,可引起吮吸动作。
存在时期:出生后即出现,2-4个月左右被主动进食取代。
病理性表现:小儿吸吮反射消失或明显减弱,可能存在脑内病变;小儿吸吮反射异常亢进,则可能为饥饿表现。如果1岁后的幼儿仍存在小儿吸吮反射,则可能存在大脑皮层功能障碍。
2、拥抱反射
辅助检查方式:小儿呈仰卧位,有5种引出的方法。
①声法: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
②落法:抬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
③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其头部向后倾斜10°-15°。
④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⑤拉手法: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稍微离开床面(头并未离开床面)时,突然松开两手。
正常表现:
拥抱型:小儿首先出现双上肢的伸展、外展动作,然后再出现屈曲、内收动作,手指呈扇形展开,似拥抱状。
伸展型:两上肢外展伸直,迅速落在床上。
存在时期:
拥抱型:0-3个月
伸展型:4-6个月
病理性表现:
肌张力低下及严重智力障碍患儿难以引出。
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等患儿的反射可能出现亢进或延长的现象。
偏瘫患儿左右不对称。
该反射持续存在可能会影响小儿手部的主动运动发育、双手中间位发育、手口眼协调发育等。

二、脑干水平反射

脑干水平反射一般在出生时出现并维持至出生后4个月。脑干水平反射是静止的姿势反射,是肌肉张力的调整反应,一般不能用肉眼观察到,全身肌张力往往会随着头部与身体的位置关系变化以及体位变化而发生改变。常见的脑干水平反射有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阳性支撑反射、阴性支持反射等。

三、中脑水平反射

临床上将中脑水平的反射称为“反应”。中脑水平反应一般在出生时或出生后4-6个月出现并维持终生。中脑水平反应是获得性运动发育成熟的标志。常见的中脑水平反应有颈部调整反应、躯干调整反应、头部迷路性调整反应、视觉调整反应等。

四、大脑皮质水平反射

临床上将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也称为“反应”。大脑皮质水平反应一般在出生后4-21个月出现并终生存在。大脑皮质水平反应是神经系统发育的高级阶段,主要表现在机体平衡能力上,能够对前庭、视觉及触觉刺激信息进行整合。常见的大脑皮质水平反应多为平衡反应,可进一步分类为仰卧位倾斜反应、俯卧位倾斜反应、膝手位倾斜反应、跪立位倾斜反应、坐位反应、迈步反应等。各类反射发育的正常/病理性表现和辅助检查方式举例如下:
平衡反应
辅助检查方式:小儿于站立位,检查者用手分别向前方、侧方、后方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
存在时期:前方12个月左右出现并终生存在;侧方18个月左右出现并终生存在;后方24个月左右出现并终生存在。
正常表现:为了维持平衡,小儿的脚一般会相应地向前方、侧方、后方迈出一步,头部和躯干也会出现相应的调整。

如果小儿出现脊髓水平反射或大脑皮质水平反射异常,常表现为吸吮反射、拥抱反射等现象延缓消失,平衡反应延迟出现或不出现等,则通常与脑瘫相关,需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