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热皮疹?咽拭子培养和药敏试验等可助医生明确猩红热

发热皮疹?咽拭子培养和药敏试验等可助医生明确猩红热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

感染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儿从学校回家后就出现了面色潮红、发热、皮疹的情况,家属便及时带患儿到我院就诊。结合患儿临床症状、血尿常规、咽拭子培养和药敏试验、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诊断为猩红热。由于患儿对青霉素过敏,因此使用盐酸克林霉素片、康复新液、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七天后好转。

【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8岁

【疾病类型】猩红热

【就诊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20/10/10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盐酸克林霉素片、康复新液、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片)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7天,出院1个月后复查

【治疗效果】发热和皮疹消失、咽喉疼痛感消失、饮食和睡眠较好


一、初次面诊
患儿家属一见到我就焦急地询问道,医生你快看看我孩子这是怎么了,她从学校回来以后就变成了这样。我看家长比较急躁,连忙安慰她不要着急,先冷静。于是看向了患儿,查体发现患儿的面色比较红,用手触摸能够感觉到比较明显的发热,测体温有37.9℃。但是嘴巴周围却是苍白色。同时发现患儿的背部有许多类似鸡皮疙瘩的皮疹,患儿家属告诉我,在最开始皮疹部位比较少,在来医院的路上皮疹逐渐增多。另外发现患儿咽部有比较明显的充血,扁桃体也比较肿大,上面可见一些白色小点,咽喉部位比较疼痛。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我告知家属患儿的症状比较符合猩红热的特点,但是需要完善相关检查才能完全确定。
于是进行了完善了血尿常规、咽拭子培养和药敏试验、C-反应蛋白等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值分别为18.4*10^9/L、10.17*10^9/L,C-反应蛋白为36mg/L,都明显升高,这些结果提示患儿机体存在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另外咽拭子培养药敏结果显示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综合以上相关检查结果,患儿的猩红热可以被明确诊断。我告诉家属虽然猩红热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但考虑到患儿机体免疫力较弱,建议家属让患儿先住院治疗,家属同意以后,以猩红热收入我科未进行下一步治疗。

二、治疗经过
临床上对猩红热的治疗,采用青霉素类的药物是首选,我将治疗方案告知患儿家属以后,家属反馈,患儿存在青霉素过敏但是不对其他药物过敏,因此改用红霉素类的药物进行治疗。给予患儿盐酸克林霉素片、康复新液、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盐酸克林霉素片能够抑制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起到抗菌的作用。另外使用康复新液可以缓解患儿咽部出现的疼痛,考虑患儿发热比较严重,因此使用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片进行退烧处理,并嘱咐家属要多给患儿补充水分。
三、治疗效果
使用上述药物对患儿治疗七天以后,再次查房时能明显感觉到患儿的精神状态变好了。患儿家属也询问是不是可以出院了。于是我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结果显示体温正常,咽喉部无明显不适,血常规等检查值均处于正常水平,咽拭子培养和药敏试验未发现致病菌。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准予出院,出院一个月后,到医院复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看着患儿开心地离开门诊部,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四、注意事项
由于患儿是从学校回家后,发生的症状,因此建议患儿短期内不要再去学校,以免再次发生感染,并让患儿做好以下几点:
1.由于该病存在复发的可能。因此患儿平时要注意个人的卫生,外出回来或者是吃饭前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可以使用肥皂水洗手,能够起到消毒杀菌的效果,避免手上的细菌在触摸口鼻的时候侵入人体。
2.可以多吃一些牛奶、豆浆、鸡蛋羹等优质蛋白高的食物,不仅能为机体提供能量,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防止致病菌侵入人体。
五、个人感悟
猩红热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学龄前儿童中比较常见。存在一定的聚集性。本案例中的患儿就是从学校回家后出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可能是患儿在学校中呼入了带有病菌的气体。从而引发的疾病,临床上一般使用青霉素类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本案例中的患儿对青霉素过敏,只好改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并且该疾病存在复发的可能性,因此患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预防工作。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