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细菌感染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治疗来帮忙

细菌感染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治疗来帮忙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

感染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在月经量增多、乏力、头痛等情况后,自觉身体异常前来就诊,通过自述症状,以及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最终确诊为出现幽门螺杆菌这种感染后引发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泼尼松龙片、升血小板胶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三种药物结合治疗,病情逐渐有所改善。

【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31岁

【疾病类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就诊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20/7/8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泼尼松龙片、升血小板胶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4天,长期门诊随访

【治疗效果】皮肤瘀点、乏力、头痛、发热等症状逐渐缓解,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初次面诊
通过患者的讲述我了解到她最近两个月有月经量明显增多的情况,但没有多加在意,以为是之前单位体检,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月经不调,但最近两周好像有乏力、头痛的表现,昨天削水果时不小心出现小伤口,处理了好久才止血,但是身体也没有其他病史,又不像幽门螺杆菌感染会造成胃肠不适的表现,所以在出现一系列异常后,让她决定赶紧来医院看看怎么回事。我观察到患者皮肤表面有瘀点、瘀斑的表现,通过体温监测发现其存在发热,通过叩诊未发现肝脾淋巴结肿大,血常规检查中血小板计数为23×10^9/L,骨髓检查显示巨核细胞正常。而幽门螺杆菌属于一种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自身免疫异常就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随后安排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确认显示为阳性,因此综合以上情况进一步确定了我的怀疑。

二、治疗经过
我将诊断结果告诉患者后,她的情绪表现得极为紧张,她说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般不都是出现腹胀、嗳气、厌食、反酸、烧心等消化道不适的症状吗,但是她都没有,不明白为什么会造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我一边安慰患者告诉她不要有过大的心理负担,一边向其解释道,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就已经表明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有所下降,而饮用水不洁、与他人共用餐具、公共餐具消毒不严格等因素就可能引发这种感染,根据患者体质不同,症状表现也可能有所差异,而随着病情发展导致自身免疫异常,就有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只要我们进行积极的规范化治疗,是不会造成严重影响的,所以要有信心,不用过于紧张。还告诉患者该疾病一般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年龄体质等因素,除了做好日常护理,还需对应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我建议她通过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患者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因此我让患者先办理住院,以便我观察病情,其次给她开了泼尼松龙片抗感染,并且该药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血小板减少,进而缓解出血异常的作用,同时使用升血小板胶囊辅助治疗,其次通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调节免疫功能,起到增强免疫的作用。因为泼尼松龙片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可能会出现皮肤痤疮、多毛、体重增加、下肢浮肿等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严格按我的指导合理用药。
三、治疗效果
患者在住院期间通过护士的定期查房和我的定期查房,未见不适,在住院第5天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见最初血小板计数为23×10^9/L的情况上升指血小板计数为105×10^9/L,因为人体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10⁹/L,所以患者血小板增加的情况表明已经有所改善,对患者的治疗信心也起到了一定的增强作用。并且通过这个治疗方案,皮肤表面瘀点、瘀斑,以及头痛、乏力、发热等症状也逐渐有所缓解。
四、注意事项
虽然血小板计数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后期病情稳定出院时,我都在叮嘱她也要注意以下事项:
1.平时饮食注意保持清淡、易消化,避免吃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最好不吃坚硬、粗糙的食物。
2.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早睡早起。
3.平时注意做好身体防护措施,可通过适当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4.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忌盲目增减药量或突然停药。
五、个人感悟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细菌感染、滥用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因素都可能诱发该疾病,此病例中的患者就属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引起的,造成血小板异常后就有了一系列异常症状,后期通过患者的积极配合治疗,使相关异常逐渐得到改善。建议广大患者出现身体异常后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护理和治疗,避免因不存在症状就忽视病情,可有效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