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抑制血小板聚集,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重要方面

抑制血小板聚集,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重要方面

欧晋平副主任医师

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并且左下腹部出现肿块,经过检查后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我首先采取血小板单采术减轻患者急性症状,之后给予羟基脲片、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ɑ2a、阿司匹林片进行治疗,经过治疗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症状得到控制,头痛、头晕的症状得到缓解,并且脾脏肿大的症状好转。

【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38岁

【疾病类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就诊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20/10/5

【治疗方案】血小板单采术+药物治疗(羟基脲片、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ɑ2a、阿司匹林片)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21天,一个月门诊随访

【治疗效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症状得到控制,头痛、头晕的症状得到缓解,并且脾脏肿大的症状好转


一、初次面诊
患者近期内出现了头晕、头痛的症状,并且左下腹部出现肿块,遂至我院就诊。患者的精神状态较差,我安排查体,结果为T37.2℃,P20次/min,BP170/110mmHg,贫血貌,全身淋巴结未见肿大,左下腹部轻度肿大,有按压痛。腹部彩超显示患者脾脏轻度肿大,之后安排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象:Hb87g/L、RBC302×10^12/L,WBC12.3×10^9/L,BPC2740×10^9/L,全片可见血小板聚集成堆,形态大小不一。由于血小板异常升高,我又安排患者进行骨髓象检查,发现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增生较为明显,粒系统细胞有核轻度左移现象,形态大致正常,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可见到嗜碱性点彩以及多染性红细胞。根据患者的症状以及检查结果,我将其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二、治疗经过
患者发病较急,情况较为严重,因此我建议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经过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以后,患者同意住院治疗。首先针对患者血小板增多的情况,我选择采取血小板单采术,帮助降低患者血液中血小板含量,减轻患者的急性症状,之后给予患者羟基脲片,可以帮助抑制血小板增多,随着患者血液中血小板含量减少而逐步减少用量直至停药,然后给予患者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ɑ2a、阿司匹林片,用以维持治疗效果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缓解血小板增多症的症状。
三、治疗效果
经过21天住院以后,患者血小板增多的症状得到控制,头痛、头晕的症状得到缓解,并且脾脏肿大的症状好转,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自觉无异常症状,请求出院,我安排血常规检查,显示血小板含量比正常水平轻微偏高,属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正常表现,我初步判断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般需要坚持长期治疗,应患者请求,随即我安排患者出院在家休养。
四、注意事项
患者出院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情尚未痊愈,我担心患者回家后病情复发,因此我提醒患者出院后注意以下事项:
1.首先患者回家后仍然需要遵医嘱服用羟基脲片,不可以自行停药,避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情反复。
2.出院后应当定期回医院随访,了解自身具体情况,防止身体出现问题。
3.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久坐久站,不要吃辛辣刺激、高油、高脂的食物,可以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稀释血液浓稠度。
4.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由于血小板功能不良可能出现出血的情况,平时应注意避免磕碰,用软毛刷刷牙,注意观察有无齿龈出血、鼻衄、皮肤瘀点瘀斑。
五、个人感悟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在临床上属于较难治愈的疾病,患者一般需要坚持长期治疗。例如本例患者,在出院以后仍然需要坚持服用羟基脲片,不可以自行停药。血小板增多症的危害较为严重,并且往往会伴随着肝脾肿大的症状,因此如果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及下肢水肿、肢体活动不利等情况,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排除重要脏器栓塞可能性,避免危及生命。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