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生儿溶血病-一不小心变成“小黄人”

新生儿溶血病-一不小心变成“小黄人”

欧晋平副主任医师

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儿出生1天后,出现面部发黄的情况,逐渐蔓延至全身,考虑为黄疸,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效果不佳。经血常规、经皮胆红素检测、肝功能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检查后,确诊为溶血病,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同时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人血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治疗后患儿黄疸消退,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0岁

【疾病类型】溶血病

【就诊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19/10/16

【治疗方案】蓝光照射治疗+药物治疗(维生素K1注射液、人血丙种球蛋白)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5天,一个月内门诊随访

【治疗效果】黄疸症状减退,胆红素降至安全范围


一、初次面诊
与今天这位患儿的初次见面是在新生儿病房,我对患儿进行查体后,发现患儿呈睡眠状,无抽搐,面部、四肢出现皮肤黄染症状,考虑新生儿黄疸。随后与患儿父母交谈后得知,患儿为足月生产,无胎膜早破,生产时剖腹产,出生体重3200克,出生后母乳喂养,当天喂食,当天排胎便。在出生后一天出现面部皮肤黄染症状,随后蔓延至四肢,给予茵栀黄口服液退黄,但效果不明显,于是转至我科室就诊。我随即为患儿进行经皮胆红素检测,结果显示为总胆红素15.6mg/dl,随后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计数明显低于正常值,肝功能检测显示患儿总胆红素为235.4umol/L,同时询问患儿父母后得知,患儿母亲为O型血,父亲为A型血,于是我怀疑患儿为ABO血型不合溶血病,马上对患儿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为阳性,于是确诊溶血病。

二、治疗经过
患儿父母在听到诊断结果后比较焦虑,因为之前听说溶血病比较严重,我也安慰患儿父母,只要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就不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与患儿父母沟通治疗方案时,我告知患儿父母,由于患儿目前胆红素水平较高,需要进行特级监护,同时使用蓝光照射治疗配合药物治疗,患儿父母也表示同意治疗方案。于是我对患儿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护,同时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可以使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变成水溶性异构体,随胆汁和尿液排除体外,以缓解皮肤黄疸症状;同时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进行静脉注射,该药物为免疫增强剂,能够提高患儿本身的免疫功能。此外,还使用了维生素K1注射液,以预防出血。
三、治疗效果
患儿在进入监护病房时,面部及四肢皮肤黄疸症状明显,在治疗过程中,患儿皮肤黄染的症状逐渐减退。在患儿住院治疗5天后,对患儿查房时发现,患儿睡眠、进食可,精神状态正常,皮肤黄染症状消退,持续心电监护下心率维持在130次/分,复查血常规发现,患儿的胆红素值下降至正常范围内,于是通知患儿父母为其办理出院手续,并嘱咐定期复查。
四、注意事项
患儿父母接出患儿时,患儿的精神状态较好,看着患儿红润的脸蛋,我也非常高兴,但是考虑到患儿为新生儿,需要在日常护理上多加注意,所以我也嘱咐患儿父母注意以下事项:
1.出院后患儿父母需要观察患儿的身体状态,如果患儿再次出现皮肤发黄的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看到患儿的母亲身体较瘦弱,我也叮嘱患儿父母,可以适当加强营养,以提高乳汁的质量与分泌量,满足患儿的营养需要。
3.我也建议患儿父母在回家后,注意室内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可以适当在早、晚带患儿晒太阳,但时间不能过长。
五、个人感悟
溶血病的根本原因是红细胞寿命缩短,新生儿溶血病是因为与母亲血型不合而引起获得性溶血。好在该患儿经过及时治疗,降低了体内的胆红素含量,治疗效果比较理想,终于从“小黄人”变成了“小白人”,我对此也比较欣慰。同时,溶血病其实也不止发生在新生儿的身上,不正规的输血、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等原因都可能会导致溶血病的发生,所以也建议大家警惕溶血病。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