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推中医药标准 中药名称标识用华文和拼音
新加坡制造商总会标准发展机构和标新局昨天联合推出中药与方剂名称,以及处方标签的两大新标准,借此提高本地传统中医药治疗服务标准和专业水平。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新加坡选择传统中医治疗者,今后可能更容易看懂中药和药方包装上的药材名称,同时也能遵循更为简洁明确的服药指示。
新加坡日前正式推出两大传统中医药服务标准,特别强调中药与药方名称,以及处方标签的规范。这是新加坡当地首次推出这类中医药标准,由中医师自行决定是否采纳。
根据新标准,今后中医师应为常用药材和标准药方提供只印有简体中文和汉语拼音的药方名称。
目前,新加坡常用的中药材如连翘、金银花和黄连等,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名称或写法。有些中医以拉丁文注明药名,有些则用繁体中文,新标准因此为超过320种本地常用中药材,以及190种标准药方,制定了可相互对照应用的华文和汉语拼音名称。
让本地中医师有统一语言
另一新标准则鼓励中医师改良处方标签,清楚注明在早餐或晚餐后服药,而非目前普遍使用的“每次服用两片,每日两次,餐后服用”的含糊说法。新标准也注明应采用浅色或白色标签,药方所含药物名称也应清楚地以华文或汉语拼音写明在标签上。
值得一提的是,改良处方标签的新标准,也特别强调要注明药物处方的有效日期。
新标准由新加坡制造商总会标准发展机构和标新局联合推出,希望借此提高当地传统中医药治疗服务标准和专业水平,并改善医患沟通交流状况。
此次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召集人孙勇平医生日前受访时说:“我们鼓励大家采用新标准,这能让新加坡的中医师有统一语言,改变同一种药有多种不同说法的现状,方便患者使用和理解。”
他认为,这个做法能提升药物和药方应用上的安全性,鞭策中医在行医时更有责任感。他也吁请中医同行积极采纳新标准,共同提升新加坡中医专业水平。
两标准经长时间商讨制定
孙勇平说:“我们当然希望同业们能从中受惠,目前跨出的第一步还需要一些时间让大家去接受和理解,有可能未来两年至五年内我们会把它转为一套强制标准。这对患者是更好的保障,中医与西医也会有更好的沟通。”
据悉,截至2015年,新加坡当地有超过2800名注册中医师。
行医约有30年的林钥华医师说,这两大标准是经过长时间的商讨后所制定的,因此有信心它能被中医师广泛接受。
“我们鼓励大家尽量采用这套标准,但也要根据各自的诊所情况而定,我想使用标准药物名称对本地医师帮助很大,不会造成处方、用药和教学方面的混淆。”
另一名中医师黄欣杰博士受访时指出,工作小组特别强调要在标签上注明药物处方的有效日期,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
他说:“中药药方的有效日期其实是针对病人的症状,而不是药材本身的期限。比如,有人出现热咳五天后就病好了,但他还留着热咳药,等到下次再咳嗽,但却是寒咳时,若再服用这贴药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黄欣杰目前都会口头告知患者服药期限,接下来他打算在标签上注明开出中药的有效期限。
健康素养第23条: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正确选用保健食品。
时下,养生观念深入人心,服用保健品成为健康新风尚。但是,保健品不是药品,“用错了”不仅不能为健康加分,甚至会拖健康的后腿。本期,我们特邀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为大家总结“常被用错了的保健品”,来看看你在哪些“小河沟里翻船了”。
错误1:螺旋藻减肥效果好
“螺旋藻能减肥”的说法在一些爱美人士中很有市场,但事实上,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需要从运动、营养等多方面考虑,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而不是单纯通过保健品来解决。
目前,螺旋藻比较明确的功效有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提高缺氧耐受力和缓解体力疲劳,并无“减肥”作用。我国对保健食品实行注册审批制度,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获得保健食品标识,拥有相应产品批号。否则,皆为非法产品或虚假宣传。一些人认为螺旋藻具有“减肥功能”,可能是因为螺旋藻中含有一种氨基酸——苯基丙氨酸,能影响脑部控制食欲。但其抑制作用微乎其微,最多是控制体重而不能减肥。
错误2:软胶囊当面膜用
除了功能上的“杜撰”,一些人还开发了新的使用方法——内服改外用,如一些维生素C、维生素E软胶囊被一些爱美人士奉为“天然面膜”。
然而,很多软胶囊采用复方成分,未必适合擦拭面部。在并不清楚自己的皮肤是否适用于某类保健品时,不要轻易尝试,毕竟身体各部分皮肤的特性不同,对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反应。此外,食用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维生素C粉剂如果用热水冲,容易被氧化,还会损失药效;蛋白质粉用热水冲服会使其凝固变形,不利于*吸收。
错误3:钙和硒得多补
补钙是好事,但过量就会弄巧成拙。钙片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每天钙摄入量以800毫克~1500毫克为宜,不应超过2000毫克。最好同时大量饮水,促进无法被吸收利用的钙排出体外。若每天超过2000毫克,就有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引发不良反应。国外研究发现,过量补钙会导致肠道不适,增加结石病风险,损伤肝脏。
近年来富硒维生素片剂也很受欢迎。一般成年人每日推荐用量50微克,最高不超过400微克。过量服用,有害无益,可能导致恶心、腹痛、指甲变形、头发脱落、神经损伤等症状。
错误4:什么人都能吃蛋白粉
大多数健康人群并不缺乏蛋白质,只要不偏食挑食,完全可以从肉蛋奶等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蛋白质,不需要额外补充。否则可能带来一些健康风险,如肾脏不好的人食用后会加重肝肾负担,痛风患者增加蛋白质,只会造成体内尿酸升高,加重痛风。
蛋白粉的主要作用在于纠正*蛋白质营养不良,因此临床上适用于三类人:一是体内蛋白质重度亏损者,比如皮肤大面积溃烂、多发性骨折、肿瘤放化疗患者;二是蛋白质摄入或吸收不足者,比如厌食、功能性消化不良、小肠吸收障碍患者;三是处于某些特定阶段者,比如乳母和胃肠道功能较弱且进食很少的老人。这类人群吃时也要控制量,每天15~20克足矣,以防蛋白质摄入过多,给身体带来沉重负担。
错误5:药品和保健品混着吃
药品治病,保健品改善身体状态,合理使用时,二者都是为健康服务,但同时服用保健品和药品就存在一定风险。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提示,药品和保健品混用不当,不仅不利于治病,还可能带来危险。如鱼油能辅助抑制血小板聚集,利于预防和缓解心脑血管疾病。但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期间服鱼油,出血风险可能增大,而当与肝素、华法林混合使用时,会相互影响,降低效果。为防止二者相互作用,建议间隔1~2小时分开服用,或遵循医嘱适当酌减或停用保健品。
总之,保健品是营养补充食品,不是药品,更不能替代天然食物。既不能牵强附会某些本不具有的功效,更要分清人群“对症下药”,正确把握剂量和食用方法。建议选购保健品时,首先应当咨询专业营养师,了解自己有无必要、是否适合食用保健品,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补充方案;其次,选择正规超市、药店、专卖直营店等销售渠道购买保健品,不要听信非正规渠道宣传误导;再次,要认清保健品包装上的蓝色草帽标志;最后,仔细阅读保健品标签说明书,明确适宜人群,注意用法及用量、保质期等信息。
-
老年人不宜多走卵石路在一些城市的居民小区内,用鹅卵石铺就的健身路往往成为健身爱好者特别是老年人的钟爱。但运动医学专家却指出,老年人长时间走这
-
日本流行福寿操可助老人睡眠如果你能在睡前做好6个动作,对改善老年人的睡眠会很有帮助。第一节活动脖颈:头向前倾,直到感觉肌肉有些抽紧,持续10秒钟。前
-
玉米粒饼的做法_玉米粒饼_怎么做_制作方法_做法大全文章导读 玉米粒饼是很常见的,对这样食物吃的时候,完全是可以放心进行,吃这类食物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不过在
-
清炖羊排的家常做法_羊排_怎么做_制作方法_做法大全文章导读    羊排其实就是羊身上肋骨的部位。羊肉在冬天是非常流行的,很多人都喜欢
-
糖衣花生米的做法 _花生米_怎么做_家常做法_做法大全文章导读 糖衣花生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零食,在超市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精品包装的和散装零售的。其实糖衣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