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重点人群覆盖60%
6月6日,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七部委制定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
《意见》中明确指出,2016年将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
重点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
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对此,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认为,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恰逢其时。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是新一轮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其中,基层卫生机构“接得住”是实现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基础,其突破口便是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梁鸿教授指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面,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人口老龄化趋势,慢性病逐渐呈现“井喷”格局,但这些长期带病生存的慢性病患者不仅需要良好的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社区干预服务,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血压/血糖持续监测、行为生活方式改变等;
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趋于专业化、精细化,导致呈现出“高健康需求”与“高服务技术”之间的错位格局,在现实中很多患者很难准确找到相契合的医疗服务技术,就会出现诸多病急乱投医的现象。
通过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借助家庭医生的综合服务能够帮助缺乏专业知识的患者提升合理选择医疗机构就医的行为能力,获得长期、协同的健康照顾。
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呢?教授梁鸿认为,应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保障制度、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督体制的综合改革”的精神,加强医疗与医保、医药部门的协同性,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支付方式联动改革,着重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一体两翼”式的机制创新:“一体”(本体)即通过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家庭医生、签约对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围绕签约服务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新型服务模式,赋予家庭医生在服务体系中的服务提供、平台资源、团队管理以及考核分配上的自主权力。
“两翼”其一是构建协同服务机制,对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提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二、三级医院及区域性医疗资源共享平台等全方位协同支持,以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
“两翼”其二是构建合理的补偿激励机制,围绕契约服务建立医保按签约人头支付服务费的补偿机制,逐步形成与签约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家庭医生收入分配机制,使家庭医生有动力提供更多有价值服务,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并借助医保支付方式这个有力杠杆推动改革,同时更加合理配置与使用医保经费,提高医保基金绩效水平。
只有实施有效、双赢的联动协同改革,改变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和百姓就医行为,才能将医疗重心回归社区基层,实现有序就医、分级诊疗的服务格局,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健康管理效果、提高服务满意度的政策目标,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相关链接
最近,记者从上海市卫计委了解到,上海试点家庭医生取得初步成效,家庭医生受到签约家庭的欢迎。
大医院看病难、配药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难题。2013年以来,上海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2015年下半年上海试点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改革,即:居民在自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的签约医疗机构组合。改革的目的是让医疗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让居民从中获得更有针对性、更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围绕如何促进和完善家庭医生及分级诊疗制度,两位来自医疗和社区不同岗位的市人大代表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
分级诊疗要让每级医院各司其职
上海目前实行的是“医保一卡通”自由就诊。自由就诊能够充分满足居民的就医选择灵活度,促进三级医院竞争,但同时也造成了医疗资源无序利用。
据统计,上海市居民2013年年均就诊次数为9.03次,明显高于5.1次的全国水平。同时,老百姓就医、尤其是老年人就医存在两大困难:一是大医院就诊等候时间长,二是专家门诊预约挂号难。
市人大代表,医院分院副院长认为大医院看病难的根本原因是,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比如,患者重复看病问题突出,有的患者重复找两三个专家看一种病,造成医疗资源紧张。此外,许多患者过分依赖大医院,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本可以找一级、二级医院诊疗的,却也要往大医院跑。
徐耀庭表示,这与老百姓长期形成的就医观念以及缺乏专业知识有关,同时也跟现行的顶层制度设计有关,按照分级诊疗改革要求,大医院应主要承担疑难杂症的诊治,但是现实是三级大医院大都不愿放手常见病的诊疗,因为“每年门急诊要增加多少,住院率增加多少,是考核医院的标准。”
-
老年人不宜多走卵石路在一些城市的居民小区内,用鹅卵石铺就的健身路往往成为健身爱好者特别是老年人的钟爱。但运动医学专家却指出,老年人长时间走这
-
日本流行福寿操可助老人睡眠如果你能在睡前做好6个动作,对改善老年人的睡眠会很有帮助。第一节活动脖颈:头向前倾,直到感觉肌肉有些抽紧,持续10秒钟。前
-
玉米粒饼的做法_玉米粒饼_怎么做_制作方法_做法大全文章导读 玉米粒饼是很常见的,对这样食物吃的时候,完全是可以放心进行,吃这类食物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不过在
-
清炖羊排的家常做法_羊排_怎么做_制作方法_做法大全文章导读    羊排其实就是羊身上肋骨的部位。羊肉在冬天是非常流行的,很多人都喜欢
-
糖衣花生米的做法 _花生米_怎么做_家常做法_做法大全文章导读 糖衣花生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零食,在超市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精品包装的和散装零售的。其实糖衣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