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云南“天生”缺碘 食盐加碘需长期坚持

云南“天生”缺碘 食盐加碘需长期坚持

  刚刚过去的我国第23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和云南省工业信息化委共同举办宣传活动,引导群众合理补碘。

  据了解,云南属内陆山区省份,为缺碘地区,历史上也是碘缺乏病重病区。经过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2000年全省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目前,全省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人群碘营养状态总体保持适宜水平。但由于环境缺碘是人类难以改变的客观现实,因此推行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措施需要长期坚持。

  昆明曾是碘缺乏病流行区

  云南为缺碘地区,自然环境中碘含量不足以满足*正常碘代谢,全省129个县(市、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昆明就曾是碘缺乏病流行地区之一。

  1940年,云南省卫生实验处在昆明地区调查发现甲状腺肿大率为9985/10万;1986-1987年昆明市卫生防疫站调查发现碘缺乏病患病率为2.47%。自上世纪90年代起,昆明市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划部署,制定并实施了昆明市消除碘缺乏病防治规划,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

  随后,昆明市分别于1998-2000年、2005、2007和2009年开展了4次评估,对全市8-12岁儿童进行碘缺乏病甲状腺肿大率调查,尿碘监测和居民户碘盐监测,各项指标合格率逐年升高。2009年市级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全市14个县(市)区全部达到了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标准要求。2010年接受国家专家组考评,昆明市达到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2015年市级评估调查,全市抽取2400个8—10岁儿童,调查发现这些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0.94%,处于很低水平,尿碘水平也处于正常水平。对抽取的1200名孕妇调查发现尿碘水平稍低,抽取的3600份居民合格碘盐使用率为91%。”昆明市卫生计生委疾控处处长杨韬表示,“人群碘营养状态总体保持适宜水平,但孕妇、胎儿和婴幼儿为碘摄入不足重点人群,应继续实施食盐加碘措施。”

  *摄入碘的主要途径是食物和水,云南外环境缺碘,其生产的食物和环境中的饮用水的碘含量都很少,因而云南居民从食物和水中获得的碘量是完全不够的,只有额外补碘才能满足其生理需要。

  补碘是预防碘缺乏危害的根本措施,补碘的方法主要有,食用合格的加碘盐、食用如海带、紫菜等富碘食品和服用碘制剂等。据了解,*的碘储备能力十分有限,通常情况下,作为*“碘库”的甲状腺即使储满碘也仅够机体维持2-3个月,因此需要经常补碘才能满足其生理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碘推荐摄入量为:0-4岁幼儿为50微克/天、4-10岁儿童90微克/天、11-13岁少年120微克/天、成人150微克/天、孕乳妇是250微克/天,最大可耐受量是1000微克/天。

  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最新提出的碘推荐摄入量为:成人120微克/天、孕乳妇是230微克/天,最大可耐受量是600微克/天。由于外环境缺碘的情况是难以改变的,所以补碘最好能做到微量化、长期化、生活化。

  额外补碘才能满足*需要

  食用合格加碘盐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且最符合科学补碘的要求。由于孕妇、哺乳妇女需碘量比一般常人要大,在坚持食用合格碘盐的同时,建议这一类人群常吃富碘食品,这样既不多吃盐又可补充到足够的碘。

  食盐中的加碘量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食用人群的碘营养状况来确定,自1995年以来我国已对食盐的碘含量标准进行了4次调整。最近一次是2012年,云南根据外环境的碘含量和人群碘营养状况确定了食盐碘含量标准为25毫克/千克。通过监测评估,目前云南省人群碘营养处于适宜水平。

  据了解,在推进科学补碘方面,今年4月22日刚刚发布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其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强调了“突出食盐安全:保障食盐质量,实现科学补碘”,并提出了强化食盐专业化监管的一系列保障措施的改革,同时要求加强科学补碘工作。充分发挥食盐生产、批发企业的保障供应作用,有效拓宽碘盐供应渠道,确保合格碘盐覆盖率在90%以上,同时满足特定人群非碘盐消费需求。积极做好科学补碘宣传教育,提高孕妇、儿童和碘缺乏地区群众的科学补碘意识。

  在倡导大家进行科学补碘的同时,昆明市疾控中心提醒患有甲亢、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自身免疫病的患者不宜吃碘盐。甲状腺手术、甲状腺放射线照射的患者,应根据医嘱暂时不吃碘盐,或减少碘盐摄入量,特别是需要避免食用一些富碘食物和药物,如海带、紫菜、碘造影剂和胺碘酮等。

  但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仍然需要食用碘盐。这一类人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额外补充一些碘,以保证胎儿和婴幼儿的正常脑发育。

  需保证自身碘营养合理

  碘缺乏病是由于碘摄入不足所致,人类生活的外环境缺碘是造成本病流行的最基本成因。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后,碘缺乏地区仍然需要补碘。

  据了解,外环境特别是土壤的碘靠雨水中的碘补充,由雨水向陆地补充碘的过程相当缓慢。新生土壤中的碘靠雨水补充到成熟土壤的富碘水平约需要1-2万年,故外环境缺碘状态将是长期的,很难改变的。

  土壤中的碘不足,导致其生长的植物中碘不足,当地动物摄碘也不足。生活在缺碘地区的人们以当地的水、植物和动物为主要食物,导致碘摄入不足而发病。由于这种环境缺碘是人类难以改变的、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因此推行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措施需要长期坚持。一旦停止补碘,碘缺乏病就会卷土重来。

  对于该如何购买、食用、保存碘盐?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应通过正规途径购买碘盐,要购买有碘盐标志的小袋包装精制盐,不要购买境外盐、大袋盐、散装盐。因为食用碘盐不易长期存放,市民应适量购买。需要注意的是,食盐的选择往往是家庭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在有家庭成员需遵医嘱食用无碘盐的家庭中,其他成员不易跟随食用无碘盐,特别是儿童及孕妇,以保证自身合理碘营养。

  链接:碘缺乏病

  指由于自然环境缺乏碘元素造成以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为主要发病机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克汀病。孕妇缺碘可导致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先天性畸形等。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受威胁人口最多的一种疾病。全球共有22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38%)生活在缺碘地区。

  儿童的健康,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目前,我国面临着儿科医生短缺的现实,平均每两千名儿童才有一名儿医。

  怎样让孩子看病不再难?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近日公布《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这将给儿童就医带来哪些变化?是否能真正缓解儿科医生“荒”?

  培养医生增设床位加强“供给侧改革”

  儿科挂号难、床位少,几乎所有家长都曾遭遇过。不久前,成都市民陈先生6岁的儿子傍晚突发高烧,他抱起儿子急急忙忙冲到了家附近的医院,但是在医院挂号窗口却得知,儿科夜间急诊停诊,建议他去其他医院。

  无奈之下,陈先生只好抱着发高烧的儿子奔波到离家较远的专科医院,等到挂上号检查完已是凌晨三四点。

  记者从医院了解到,医院只个五六个儿科医生,近来医院老的儿科医生退休,招新人又困难,儿科医生更加短缺了,完全忙不过来,因此只能把夜间儿科急诊停了。

  儿科医生“荒”日益突出,呼唤加强医务人员的培养。《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基本满足儿童医疗卫生需求。

  医院小儿外科主任认为,意见提出的这些“硬性”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各地加快儿科医生的培养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儿科医生少、床位缺的现状。

  但是,儿科目前呈现“高风险”“低回报”的现状,只有逐步建立起针对儿科医生培养的一整套激励机制,理顺医院儿科利益分配体系,才能让更多人真正愿意投身儿科,从根本上破解儿科医生“荒”。

  合理调价提升待遇增强儿医岗位吸引力

  早上7:30看第一个患儿,到中午12:30记者采访时,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钟建民刚看完第65个患儿。

  因为诊疗对象的特殊性,儿科又称“哑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陈晓给记者做了一个对比,和成人相对较完整的表达不同,患儿的诊断主要靠医生观察,同样是现有考核体系中的一个指标,儿科医生要比成人科室多付出2至3倍的精力。“但收入还不到人家的平均水平,有的儿科医生甚至没有部分科室的护士收入高。”

  陈晓1988年毕业于江西省医学院儿科专业,加上大学学习的时间,在儿科领域已有33年。陈晓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当年和他同一专业的45名同学,如今留在儿科的不到一半。“大多去了皮肤科、妇产科等更赚钱的科室。”在综合医院,儿科纠纷多、不赚钱,科室逐渐被边缘化,床位一减再减,有的甚至仅保留儿科门诊。

  “工作量是其他科室医生的2至3倍,成本至少高于成人的30%,但收入仅仅是他们的1/4到1/3。”钟建民是江西省政协委员,在他看来,《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针对儿科医疗服务收费和工资水平的调整,抓住了儿科医生紧缺问题的“牛鼻子”。

  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儿科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促进儿科医务人员职业发展,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

  “儿科只有留住人才,才能留住儿科发展的希望。”医院院长认为,留住儿科人才,要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同时也需要待遇留人。意见对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有了全方位的部署,下一步,需要将这些部署落到实处,真正让儿科医生“安心”。

  分级诊疗多元优化丰富儿童医疗服务手段

  带患有肾病的孩子上北京求医,是湖北妈妈刘欣(化名)最迫切的愿望。孩子确诊一年来,刘欣带他跑遍了湖北当地所有的大医院,最终决定前往北京就医。

  让刘欣喜出望外的是,原本以为要在医院打地铺挂号的她,竟然在没有找任何熟人、没有托任何关系的情况下顺利约到了专家——通过专门针对儿科医疗预约的手机APP“V大夫”,刘欣的北上求医路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儿。

  今后,包括“互联网+”移动医疗方式在内的多元就诊模式,将使儿童医疗服务手段更为丰富。

  《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充分借助“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丰富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手段,健全完善儿童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在线咨询和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医院2014年门诊量为337万,而2015年的门诊量为321万。倪鑫介绍,这一数字的变化并非病人需求减少,而是得益于远程医疗、全面预约、托管地方医院,以及和全国18家省级儿童医院建立北京儿童医院集团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的改革举措。

  “解决儿童看病难,分级诊疗是关键。”倪鑫认为,意见提出,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优先与儿童家庭开展签约服务。这一举措将有助于儿科分级诊疗的建立,实现对患者的分流疏解,也有助于加强儿童的预防保健。

  此外,意见还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儿童专科医疗机构,满足多样化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认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托管、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儿童医院的改制重组,有利于盘活现有存量,形成民营和公立儿童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