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医生涨薪加强培养签约服务 能否缓解儿科医生荒

医生涨薪加强培养签约服务 能否缓解儿科医生荒

  儿童的健康,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目前,我国面临着儿科医生短缺的现实,平均每两千名儿童才有一名儿医。

  怎样让孩子看病不再难?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近日公布《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这将给儿童就医带来哪些变化?是否能真正缓解儿科医生“荒”?

  培养医生增设床位加强“供给侧改革”

  儿科挂号难、床位少,几乎所有家长都曾遭遇过。不久前,成都市民陈先生6岁的儿子傍晚突发高烧,他抱起儿子急急忙忙冲到了家附近的医院,但是在医院挂号窗口却得知,儿科夜间急诊停诊,建议他去其他医院。

  无奈之下,陈先生只好抱着发高烧的儿子奔波到离家较远的专科医院,等到挂上号检查完已是凌晨三四点。

  记者从医院了解到,医院只个五六个儿科医生,近来医院老的儿科医生退休,招新人又困难,儿科医生更加短缺了,完全忙不过来,因此只能把夜间儿科急诊停了。

  儿科医生“荒”日益突出,呼唤加强医务人员的培养。《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基本满足儿童医疗卫生需求。

  医院小儿外科主任认为,意见提出的这些“硬性”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各地加快儿科医生的培养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儿科医生少、床位缺的现状。

  但是,儿科目前呈现“高风险”“低回报”的现状,只有逐步建立起针对儿科医生培养的一整套激励机制,理顺医院儿科利益分配体系,才能让更多人真正愿意投身儿科,从根本上破解儿科医生“荒”。

  合理调价提升待遇增强儿医岗位吸引力

  早上7:30看第一个患儿,到中午12:30记者采访时,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钟建民刚看完第65个患儿。

  因为诊疗对象的特殊性,儿科又称“哑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陈晓给记者做了一个对比,和成人相对较完整的表达不同,患儿的诊断主要靠医生观察,同样是现有考核体系中的一个指标,儿科医生要比成人科室多付出2至3倍的精力。“但收入还不到人家的平均水平,有的儿科医生甚至没有部分科室的护士收入高。”

  陈晓1988年毕业于江西省医学院儿科专业,加上大学学习的时间,在儿科领域已有33年。陈晓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当年和他同一专业的45名同学,如今留在儿科的不到一半。“大多去了皮肤科、妇产科等更赚钱的科室。”在综合医院,儿科纠纷多、不赚钱,科室逐渐被边缘化,床位一减再减,有的甚至仅保留儿科门诊。

  “工作量是其他科室医生的2至3倍,成本至少高于成人的30%,但收入仅仅是他们的1/4到1/3。”钟建民是江西省政协委员,在他看来,《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针对儿科医疗服务收费和工资水平的调整,抓住了儿科医生紧缺问题的“牛鼻子”。

  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儿科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促进儿科医务人员职业发展,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

  “儿科只有留住人才,才能留住儿科发展的希望。”医院院长认为,留住儿科人才,要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同时也需要待遇留人。意见对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有了全方位的部署,下一步,需要将这些部署落到实处,真正让儿科医生“安心”。

  分级诊疗多元优化丰富儿童医疗服务手段

  带患有肾病的孩子上北京求医,是湖北妈妈刘欣(化名)最迫切的愿望。孩子确诊一年来,刘欣带他跑遍了湖北当地所有的大医院,最终决定前往北京就医。

  让刘欣喜出望外的是,原本以为要在医院打地铺挂号的她,竟然在没有找任何熟人、没有托任何关系的情况下顺利约到了专家——通过专门针对儿科医疗预约的手机APP“V大夫”,刘欣的北上求医路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儿。

  今后,包括“互联网+”移动医疗方式在内的多元就诊模式,将使儿童医疗服务手段更为丰富。

  《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充分借助“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丰富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手段,健全完善儿童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在线咨询和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医院2014年门诊量为337万,而2015年的门诊量为321万。倪鑫介绍,这一数字的变化并非病人需求减少,而是得益于远程医疗、全面预约、托管地方医院,以及和全国18家省级儿童医院建立北京儿童医院集团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的改革举措。

  “解决儿童看病难,分级诊疗是关键。”倪鑫认为,意见提出,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优先与儿童家庭开展签约服务。这一举措将有助于儿科分级诊疗的建立,实现对患者的分流疏解,也有助于加强儿童的预防保健。

  此外,意见还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儿童专科医疗机构,满足多样化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认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托管、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儿童医院的改制重组,有利于盘活现有存量,形成民营和公立儿童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湖南宁乡县流沙河镇高山村11岁的女孩莎莎,本应该读小学五年级。两年前被确诊出艾滋病后,莎莎上学的努力遭到了其他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对,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拉锯,莎莎还是失学了。

  随着 HIV 感染人数和艾滋病死亡人数的增加,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因为父母感染艾滋病病毒、或者是艾滋病病人、或者是父/母/父母因艾滋病死亡而受到影响的儿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像莎莎这样的儿童,我国还有8000多人,由于疾病本身存在的传染性与致命性特点,在人们的歧视、排斥下,他们往往丧失了自身受教育的机会。

  社会各界对这些儿童受教育权是否落实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07年有学者做出研究,在针对黑龙江、河南和北京三地的582名学生的家长调查发现,95%的受访家长同意感染艾滋病的学生有受教育权,但只有32.1%的家长同意自己的孩子与感染艾滋病的学生同班学习。

  对于家长们的做法,我们不难理解,疾病传染性这一客观存在,使很多家长不得不去担忧,这些歧视基于人们正常的生理性排斥。

  此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父母更是对孩子关爱聚焦,不愿让孩子的周身存在一丝“隐患”。

  国家在保护这些儿童公平受教育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科学知识的普及、寻找其他学校等这些做法的成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难以迅速改变家长、老师包括社会公众的看法,形成对这些儿童的保护。

  此外,在教育还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强行将这些儿童安排到普通学校里,除去其他家长的排斥,巨大的社会舆论和现实的不公也会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

  近年来,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屡屡丧失受教育权。在这种背景下,当务之急是让这些儿童能上学受教育。

  我们的社会并不是没有做出努力,国内也建立了红丝带学校,但仅有山西一所。偏远地区的儿童也无法到唯一的这所学校求学。

  虽然国务院在2006年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享有受教育权,但不免存在类似赤心村这样的情况:校方在面临大多数家长的反对下,不得不让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离开学校,法律对权力的保障并不能化解这场 “拉锯战”。

  如果能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建立更多的专业教育机构,覆盖更多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所在的地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就能得到一定保障。这些重任自然落到国家的肩上。

  专业教育机构的建立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这些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支撑。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才能有学上,享受到一定的正常生活。

  相关链接

  一项新研究通过观测接触了SIV(HIV相似物)的猴子,揭示出了在血液中可以检测出病毒之前,感染最早阶段发生的事件,这是一个在人类中至关重要但又难于研究的时期。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对于开发疫苗及其他的感染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哈佛医学院医学教授、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IDMC)病毒学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Dan Barouch博士。近年,Barouch领导研究团队在艾滋病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2013年,Barouch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证实一组近期发现的抗体或许可以高效治疗HIV。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将推动研发这些单克隆抗体作为人类的艾滋病新疗法(Nature重要发现:高效艾滋病抗体 )。

  2014年,Barouch证实在猕猴直肠内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之后,可检测到病毒血症之前的极早期病毒储存库就已建立起来。这些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杂志上(Nature发布艾滋病惊人发现:极早期建立的HIV储存库 )。

  2015年,Barouch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一种新型HIV-1疫苗疗法为一半接种疫苗的非人灵长类动物(NHPs)提供了完全防护,对抗了SIV连续6次反复的攻击。这些研究结果发布在Science杂志上(Science:新型HIV疫苗疗法)。

  Barouch说:“在接触病毒后的最初几天,可以初步检测到血液中的病毒之前所发生的事件对决定感染过程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人类基本上不可能去研究这一时期。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研究最全面地评估了急性HIV/SIV感染。”

  当Barouch和同事们让44只猕猴接触SIV,并在接触病毒后的0, 1, 3, 7和10天进行动物分析时,他们发现SIV可以迅速传播至全身,在接触病毒24小时后分析的大多数猴子中,病毒RNA存在于除生殖系统之外的至少一种组织中。

  Barouch说:“除了快速的传播,病毒还触发了局部的炎症反应,它似乎抑制了抗病毒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因此有可能扩大了自身的复制。这些数据提供了有关感染最早期事件的一些重要认识。”

  这种炎症反应发生在接触SIV后不久的病毒感染组织中,病毒RNA量增加与宿主蛋白NLRX1升高有关联,NLRX1抑制了抗病毒免疫反应。此外,还触发了抑制适应性免疫反应的TGF-β细胞信号通路(它与低水平的抗病毒T免疫细胞反应相关联)及较高水平的SIV复制。研究人员观察到早在接触病毒后1天,包含病毒RNA的组织中TGF-β信号通路中的一些基因表达即升高。

  研究结果表明,有可能存在一个非常狭小的机会窗来抑制或清除病毒。HIV预防策略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Barouch 说:“我们相信这些有关早期HIV/SIV感染的新认识,对于开发出诸如疫苗、抗体、杀微生物剂和药物等一些干预措施来阻断感染至关重要。这条研究线路的下一步是评估各种干预对这些早期事件有可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