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心脏“打摆子” 跳动时快时慢

心脏“打摆子” 跳动时快时慢

  王女士心跳时快时慢,有时每分钟狂跳140多下,有时却只有30多下。医生说,这种心跳“打摆子”的情况,医学上称为“快慢综合征”,用药不当会加重病情。

  王女士今年67岁,最近她出现了奇怪的症状——总是头晕乏力,全身没劲,还莫名其妙晕倒过几次。

  前日,王女士到医院老年科就诊,主任医师通过询问病情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王女士的心率就像“打摆子”,一会快,一会慢,快时超过140次/分钟,心里像揣了只暴躁的兔子,慢时只有30次-40次/分钟,容易晕倒。

  陈医生介绍,这样的病在医学上称为“快慢综合征”,属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一种,20岁-90岁均可能发病,50岁以上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它主要与心脏的最高“指挥官”——窦房结“罢工”有关。

  心脏与*其他器官的明显不同在于,它能自律地搏动。窦房结是心脏右心房上一个由特殊细胞构成的小结节,可以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电流,电流再按传导顺序传送到心脏的各个部位,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

  窦房结每发生一次冲动,心脏就跳动一次,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是心脏正常的跳动。

  反之,如果心脏的跳动不来自窦房结的冲动,那就是发生病变了。心脏的跳动乱了,最终导致心率过慢,继而导致主要脏器供血不足,就会出现胸闷、心悸及心绞痛等,脑部供血不足则会导致失眠、眩晕甚至晕厥等。患病后也可能出现心跳过速,加重心脏负担。

  心率的这种高低起伏,几乎没有规律可言,患者往往因头晕、晕倒等原因就诊,由于该病症多因冠状动脉缺血引起,陈治卿特别提醒,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疾病的老年朋友提高警惕。

  医生表示,快慢综合征主要治疗方法是在体内安起搏器。

  由于患者的心率处于忽高忽低变化中,当为了降低心率使用减缓心跳过速的药物时,很可能赶上心跳进入“慢模式”,给慢下来的心率雪上加霜,诱发晕倒等问题,所以,单纯的药物治疗疗效较一般,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加重原有心脏病症状。

  相关链接

  1、快慢综合征的概念

  1973年Kaplan BM等首次提出了快慢综合征这一概念,认为是所谓的病窦的一种类型。病窦的病因非常复杂,可能涉及窦房结退行性变、离子通道异常以及心肌缺血,导致窦房结的冲动形成障碍和/或冲动传出障碍,从而引起一系列心律失常,其临床表现是以缓慢性窦性心律失常为基础而产生的头晕、晕厥等症状,同时也可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等。

  针对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交替出现的情况,1968年Ferrer先提出了慢快综合征,临床上又称为缓速综合征。

  “慢快型”与“快慢型”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存在严重和持续性的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房阻滞等证据,房颤、房扑或房速发作前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快速性心律失常为被动性;而后者在无房颤发作时表现为正常窦性心律,房颤、房扑或房速发生在正常窦性心律基础上,即快速性心律失常为主动性。

  近年来随着对于房颤触发机制的认知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飞跃发展,在临床中逐渐认识到,快慢综合症中的房颤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亦可能是由肺静脉和(或)腔静脉内肌袖的电活动驱动和触发心房活动所引起,通过导管射频消融隔离大静脉与心房间的电连接而获得根治。

  随着治疗后房颤的终止,其后出现的长时间窦性停搏和严重窦缓也会随之消失,这个结果使我们不禁对阵发性房颤伴长间歇这种快慢综合征的潜在机制进行了重新思考,为这类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临床表现

  快慢综合征患者常常感心悸和胸闷,同时发生晕厥的频率也较高,因为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停止后的长时间停搏,这种停搏比一般普通型病窦患者的窦性停搏时间更长,有资料显示可以出现超过10秒的停搏。

  除了因为心率缓慢引起的脑供血不足症状外,快慢综合征患者具有血栓栓塞的高风险,因而,卒中可能是快慢综合征患者的首发症状。

  快慢综合征患者有时仅凭普通心电图不能确诊,需要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和长时间的心电监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①无房颤时,窦性心律正常,或有间歇性无症状性窦缓,有的病例表现为未下传的房性早搏二联律所致的心动过缓。

  ②平时有各种房性心律失常,均在正常窦律时出现,而不是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后发生,房颤表现为短阵或阵发性。

  ③窦性停搏或交界区逸搏均出现在房颤等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终止后。

  ④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敏感,低剂量即出现严重窦缓,或/和使房颤终止后的窦性停搏加重。

  ⑤心电生理标测证实房颤等房性心律失常多与起源于肺静脉或上腔静脉等触发/驱动电活动有关。

  ⑥导管消融对触发灶起源的大静脉电隔离后房颤能得到有效控制,窦性停搏现象可随之消失。

  17岁的高三学生小陈如今面临着比高考更棘手的问题——她每天都要跑五六次厕所,天天拉肚子,几个月就轻了15斤。

  身高1.6米的小陈体重还不到80斤,怎么看都瘦瘦小小的。医院炎症性肠病中心主任说,她得的这种病叫做克罗恩病,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2010年炎症性肠病患者住院人次是94人次,而这两年超过了1500人次,每星期都会碰到好几个新发病人。”专家说,尤其是克罗恩病增长势头很猛,10年来患者数量增长超过15倍,而最容易中招的就是15~35岁年轻人。

  今天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让我们来认识下这个只喜欢年轻人的毛病。

  天天腹泻,体重骤降15斤

  原来是饮食习惯惹的祸

  小陈是前几天找到曹倩看门诊的。诊室里,妈妈急得直跺脚。“一直拉肚子,吃什么药都不管用。高考就要到了,这可怎么办呀?”

  半年前,小陈就开始腹痛、腹泻,每天都要拉3-4次。最初,她以为是自己高考压力太大了,肠胃不舒服,反正症状不重,决定扛一扛。没料到,消炎,止泻,各种方法都用上了,腹泻还是没有好转,每天要跑上5-6次厕所,体重连着轻了15斤。

  这么顽固的毛病,急坏了小陈一家人。

  曹倩赶紧让她做肠镜等一系列检查。最后发现,小陈的肠子已经溃烂,病因正是克罗恩病。

  一提起肠子发炎,小陈想起来了,因为学业压力大,错过了饭点自己就会吃饼干、啃面包或汉堡,这病会不会和吃有关?

  “个人遗传因素、免疫系统以及环境因素会共同导致炎症性肠病。”曹倩说,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越干净的生活环境、西式的饮食习惯更有可能导致炎症性肠病。

  为了不得这样的病,难道我们就应该不注意食品卫生吗?曹倩说:“其实这和从小的生活方式有关。”家长们如果对孩子的饮食要求太过苛刻,很多食品不让尝试,当他们长大后,接触到这些食品时,肠子遇到了“不速之客”,自身排斥反应强烈,过度免疫,就可能发病,导致腹痛、腹泻,“其实这就是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

  炎症性肠病难根治

  超过6周的腹泻要引起重视

  专家是医院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诊疗团队创立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核心委员、浙江省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也是国内最早专注于这个疾病诊治的知名专家。

  关于炎症性肠病,她解释

  这种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前者可发生在整个消化系统,从口腔到肛门,侵犯到肠壁全层,而后者往往只累及大肠。

  每年夏天,腹泻的人不少。该如何与炎症性肠病做区别?

  专家说,急性肠炎的话,过一段时间就会好。如果是连续6周以上的慢性腹泻,就要重视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长期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目前,炎症性肠病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病,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不能根治,也容易复发,中招的多是年轻人。

  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好好带病生活?邵逸夫医院专门成立了炎症性肠病中心,涵盖消化内科、普外科、肛肠外科、营养科、、病理科、放射科、妇产科和护理团队等。从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预后等各个方面,对患者进行专业的指导和治疗。

  炎症性肠病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有的甚至产生进食恐惧。曹倩说,如果无法靠吃东西保证营养,建议通过肠内或肠外方式补充营养。国内专家指出,做好营养支持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两天,一个小伙子回来看我。几个月前发病时,1米83的他瘦得只有100斤,通过一段时间的营养支持治疗,现在肉全长回来了,恢复得很好。”她表示,患者要有信心,通过管理、多科治疗,做好营养支持,病情能得到控制,避免恶化甚至致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