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澳媒调查称8成消费者不信任食品健康评级

澳媒调查称8成消费者不信任食品健康评级

  据《悉尼先驱晨报》报道,目前澳洲消费者对于食品健康评级系统深感困惑并难以信任,新研究显示仅有五分之一的消费者仍会查看食品包装上的健康评级系数。

  一份针对2500名澳洲人展开的调查发现,人们对于其他食品包装标签的信任程度更高,其中1/3经常会查看营养信息标签,1/3查看成分信息,而剩下的1/3则会查看每日摄食限量指南。

  公共健康营养师斯坦顿(Rosemary Stanton)表示很多早餐谷物公司都使用该评级系统,然而高糖分食品的不当评级使得消费者对该评价系统的信任度下降。

  拥有两个孩子的年轻妈妈玛淇称,“Kellogg公司所生产的Nutri-Grain麦片的新配方虽然将糖分含量降低至26.7%,但仍明显偏高,而其健康评级竟然还有四星级。”

  研究显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最大因素为食品本身味道,其次是食品价格、折扣和健康程度等因素。

  “尽管家庭支出预算是其中一项考虑,但食物本身的味道仍是最主要因素。”负责调查的贝森(Kathy Benson)表示。

  昆州科技大学的零售行业研究专家莫蒂默(Gary Mortimer)教授表示,在食品店购物时,消费者总是在寻找能帮助他们快速下决定的信息。

  “我们进行购买时一般会基于之前的购买经验,譬如我们曾经品尝过或者吃过的某品牌的食品,然后再关注食品的价格。”

  为此,城乡卫生部长纳什(Fiona Nash)表示目前的健康评级系统已经对3000多种食品进行评测,而且过半市民已对其有所关注。

  政府未来两年中还将对其再次投入530万以推广该系统。今年政府还将审核该评级系统。

  斯坦顿表示该系统需重新调整才能获得公众认可,不过仍不适用于饮料或休闲食品上。

  另外,莫蒂默教授对该调查研究的一项发现提出了质疑,即食品包装对消费者影响最小。

  “实验证明,当你给某人未包装以及有精美包装的饼干时,他们会觉得后者更加美味,尽管两者其实是一样的。”他说。

  “人们其实首先是被食品的包装所吸引,然后在尝试过后喜欢上该产品,之后长期购买,所以才不再受包装影响。”他说。

  消费者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才能避免恐慌

  日前,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张大川参加社会共治·企业信用痛点主题大赛,提交“食品安全谣言频发,企业损失、威胁社会,需社会共治”的痛点,成功晋级10强。

  “《中国网民食品安全认知研究报告2015》指出,2012年至2014年,食品安全事件类存在着15.93%的虚假信息。”张大川举例说,2015年4月下旬,不少微信账号发布或转发文章,称“中国大陆康师傅公司3年从越南大幸福公司进口43吨地沟油。”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进口检验检疫记录却显示,2013年至当时,中国大陆并没有进口过越南大幸福公司生产的食用和饲用油脂。“但谣言的传播早已超出控制,造成康师傅销售业绩下滑。”张大川说。

  食品安全谣言屡禁不止,一方面给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带来困惑,让公众对我国食品失去信心,食品企业深受其害。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张大川认为,食品安全谣言盛行有多方面原因。如企业间恶性竞争,违法成本低,公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错误观念等,“随着微信等一些自媒体盛行,某些自媒体为扩大影响和获得利益,更是成为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放大器’。”

  “原美国农业部副部长任筑山曾说过,‘消费者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才能避免恐慌’。我很赞同他的观点。”张大川说,解决食品安全谣言,仅依靠政府远远不够,行业协会、相关企业、新闻媒体都应该参与进来,形成“科普联盟”,加大科普力度,让谣言止于真相。

  “相关单位可牵头举办针对大学生的科普创新大赛,向公众宣传科学客观的食品安全知识,鼓励食品安全教育走进课堂,从小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食品安全观念,进而影响家人。”

  “当然,加大网络食品安全舆论环境治理,动员公众对微信、微博、网站等发布的食品安全谣言进行举报也是必要的。”张大川说。

  随着全球机器人浪潮袭来和大家对精准医疗概念的认识,媒体、资本和社会各界对医疗机器人的关注度逐渐提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医疗机器人行业前沿科技,以及国内公司在商业化路上普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Look out!机器人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甚至已经到来了。机器人可以上天入地帮人类干活,也可以端茶送水,陪人类下棋、聊天,甚至能帮医生做手术。

  医疗机器人如何工作?

  拿一款适用于神经外科的导航定位机器人来说,在手术室内需要“脑”、“眼”、“手”协同作业:脑,是多模态影像融合系统,它负责合成患者头部的三维图像,辅助医生制定最佳的穿刺路径;机器臂则像手一样,在摄像头也就是眼睛的帮助下,准确定位到医生规划的穿刺位置;最后,由医生执行穿刺和并完成活检、抽吸、毁损、植入等手术操作。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医生可以微创、精准、高效地完成脑部手术,手术定位精度达到1mm,创口小于2mm,患者住院观察2~3天即可出院。目前,该机器人已经用于活检、脑出血、脑囊肿、癫痫、帕金森病等十二类近百种疾病的治疗。

  机器人的另一个优势,是远程手术的实现。未来专家将来只需在本地依据影像数据,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机器人就可以在异地完全按照专家的方案进行精准定位,最后由当地医生完成穿刺和手术操作。这样既能保证就近治疗异地手术的质量,又能实现专家资源最大化,一举两得。

  行业最前沿

  最近,有两条关于国外医疗机器人技术的新闻赚足眼球:一个是被称作“打败人类医生,自动做手术”的 STAR(Smart Tissue Autonomous Robot,直译为智能组织自动化机器人);以及美国麻省理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东京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发的小型折叠机器人,用于移除被误吞的纽扣电池、清洁胃壁等。

  STAR 如下图,机器人在演示中自主完成了60%的猪小肠缝合作业,其余40%辅助工作由研究人员操作。实验中安排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完成同样作业作为对比,结果显示机器人甚至缝合得更为规整。

  小型折叠机器人如下图所示,属于微型机器人范畴。作为胶囊被吞下后,外壳溶解,机器人自动展开,靠接触点摩擦力黏在胃壁上,并靠外部磁场驱动在胃壁上爬行,清除附着在胃壁上的异物和修补组织伤口。

  目前已有较为成熟的微型机器人产品应用于医疗诊断领域,包括以色列 Given Imaging 公司的 M2A 和国产的 OMOM 胶囊内镜等。世界范围内,有多个团队在试图实现微型机器人从诊断到手术的跨越,如心脏外科主从式蛇形机器人 CardioArm,也就是习大大到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参观的医疗机器人项目。

  这些技术看起来很酷,其程序的复杂程度、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也比之前成功应用于临床的机器人更高,可谓是不小的突破;但同时,这些自主化机器人的临床价值却受到专家质疑。对于医疗机器人行业来讲,如果最初的功能设计未从医生的临床需求出发,未来恐怕很难商业化和普及。

  从实验室到商业化之路

  随着全球机器人产业大爆发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精准医疗概念的重视,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医疗机器人行业关注度不断提升。然而,仔细研究后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团队和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真正商业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产品是否解决了医生的临床需求?是否符合医生的使用习惯?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产品是否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如何让专家和患者接受机器人手术?是否会额外增加患者的使用成本?等等问题。

  因此,国内产品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国内机器人普及的进度、哪些城市和医院可能使用、以及适应症患者人群大小、能否进入医保等问题,也同样值得探讨。

  众所周知,即使解决了医生和临床的诸多问题,手术机器人作为介入*、控制最为严格的三类医疗器械,在真正销售之前还面临严格的审批注册流程。

  2014年2月7日,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印发食药监械管〔2014〕13号《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打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俗称“绿色通道”,以达到鼓励国内医疗器械创新,避免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

  Remebot 医疗机器人(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在2015年12月公布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审查结果公示(2015年第8号)》文件中顺利通过专家评审会,进入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