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温岭查获“地下美容院”销售假药

温岭查获“地下美容院”销售假药

  日前,温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获一起无证美容院销售假药案。

  当日,温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卫计局案件移交,称发现当地一家隐匿在居民楼中的美容院,在进行非法整形医疗美容活动的同时还涉嫌存在销售假药行为。

  据案件资料显示,该美容院内存放有标注“儷緻注射剂”、“肝臓疾患注射剂”、“美使癢丁注射液”、“貝力多静脉注射液”、“安命活源注射液”等疑似药品的5种产品,同时这些产品包装上均未用中文标注药品批准文号或者进口注册证号。据此,执法人员立即对当事人立案调查。

  调查中,当事人交代,上述5种产品主要为肉毒素,均是通过从日本、台湾购买“人肉”带回境内,以注射、静脉滴注等方式为顾客进行美白、除皱等整形美容项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药品进口,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审查,经审查确认符合质量标准、安全有效的,方可批准进口,并发给进口药品注册证书”。同时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九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制药厂商申请注册的药品,参照进口药品注册申请的程序办理,符合要求的,发给《医药产品注册证》”。

  但是,该美容院中存放的这些产品均没有合法手续,也未标注进口药品批准文号或医药产品注册证号。经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上述5种涉案物品按假药论处。当事人涉嫌无证照经营,且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目前执法人员已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当事人相应的刑事责任。

  相关链接

  谭女士说,4月23号,她在海口解放西路逛街时,有名年轻男子跟她搭话,希望她帮忙到店里投个票。可是,这“投票”却让谭女士大呼上当。

  谭女士说,考虑到年轻人初入社会不容易,她就跟对方到了一家名为“富美华丽美容美体养生会所”的店铺。但是店里并没有什么投票箱,反倒是工作人员向她推销起了美容护理产品。

  因为是免费测试,谭女士就没有拒绝。谭女士说,做好脸部清洁之后,店里的护理人员又给她涂胶原蛋白,并用仪器做进一步护理。哪想,刚开始做,谭女士就感到脸上一阵刺痛。

  就这样,谭女士又让对方给自己涂抹修复液,并刷卡结账,刷了四千多。谭女士说,涂了修复液后,自己的脸并没有好转。

  谭女士当天总共花了七千多,当她提出质疑时,对方给她办了一张VIP会员卡。谭女士说,回去之后,她脸上的情况不见好转,下巴处还有很多小结痂。为此,她还到皮肤病医院进行诊治,不过,脸上痘痘产生的原因,一时难以确定。

  谭女士怀疑自己遭遇了美容陷阱,于是拨打12315投诉,辖区工商执法人员也赶到现场。谁知,顾客、店家一见面,就争执起来。

  美容院方面表示,楼下发传单的是兼职人员,他们也不知道兼职人员是怎么跟谭女士沟通的,并且现在也联系不上当天的兼职人员。不过,美容院做护理的每一步,都是经过谭女士同意的。然而,谭女士却表示,自己是被护理人员牵着鼻子走。

  美容院方面称,因为谭女士当天办了VIP年卡,以后可以继续来做护理,所以花费七千多元。之后,美容院也拿出当天所用的护理品。

  记者看到,美容院提供的护理品包装上都有生产日期、使用期限、厂家地址等信息,经营者也提供了相关的采购单以及供货方打印版的资质证明。但谭女士坚称当天所用的不是这些产品。

  另外,在现场,工商执法人员也对美容院的美容仪器进行查看,发现上面没有贴合格标志,而说明书上只写了应用范围,连基本的批号、厂家地址等信息都没有。

  对于美容院的说法,工商表示会进一步调查。

  后来,经过协调,美容院方面已经将七千多元退还谭女士。下一步,工商还会联合食药监部门,对美容院的护理品进行抽检,并核查美容院是否超范围经营。

  谭女士是否遭遇美容陷阱,美容院在经营过程中有没有诱导消费者,在工商部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我们不好评判。但是,就在记者去龙华区食药监管理局了解情况的时候,恰好碰到一名举报者,自称是在美容院工作过的行内人,想要站出来,揭露美容院的内幕。

  眼前这名男子姓刘,自称在美容行业从业十年。刘先生说,他现在已经离开美容行业,不希望更多的人上当受骗,所以站出来揭露内幕。首先,夹杂着消费陷阱的美容院,对于店铺的选址以及消费者的挑选,都是有讲究的。

  刘先生说,一般情况下,年龄段在15到28 岁的人群,法律意识单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是这类美容院主要的推销对象。对于推销的手段,无非是免费体验、搞活动送产品等,抓住部分消费者喜欢贪小便宜的心理。

  然而,进入美容院之后,事情就不像消费者想象的那样了。

  先是推销美容产品,然后建议消费者检测皮肤,护理人员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不仅如此,有消费陷阱的美容院还会看人下菜碟,根据消费者的经济水平,进行报价。

  如果体验途中,消费者提出质疑,不愿意做了,又该怎么办呢?

  刘先生也当场拿出三瓶东西,称是有消费陷阱的美容院惯用的所谓的护理品。

  刘先生说,这些东西的成本不高,不过里面添加了一些化学物质,让消费者体验时感觉效果明显,目的是诱导消费者继续消费。一旦消费者做完之后不满意,护理人员还有安抚办法。

  刘先生说,如果消费者向工商部门投诉举报,护理人员就会在执法人员赶到之前,快速把东西藏好或丢掉。

  最后,刘先生也把自己了解的内幕反映给食药监部门,并且将自己带来的三瓶物品交给食药监送检。食药监部门表示,会对刘先生所说的情况做进一步调查。如果有必要的话,会与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对辖区的美容院进行抽查。

  并非所有的乳腺癌肿瘤都遵循相同的生长路径。一些肿瘤得到了髓样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的帮助,这种免疫细胞参与抑制了机体的抗肿瘤反应。然而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乳腺癌细胞招募MDSCs的机制,在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个帮助癌细胞雇用MDSCs的新机制。

  论文的通讯作者、贝勒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张翔(Xiang Zhang,音译)说:“没有MDSCs,肿瘤可能会采用替代途径,但采用mTOR活性路径的癌细胞往往通过生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来获得更多的MDSCs,G-CSF驱动了MDSCs累积。”

  知道癌细胞与MDSCs的互作机制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可能导致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一些事件,鉴别出潜在的治疗靶点。例如,“确定患者的肿瘤正利用mTOR信号通路表明,癌细胞更有可能依靠MDSCs获得进展,”张翔说:“这些信息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联合针对mTOR的现有治疗方法和针对MDSCs的疗法代表了潜在的治疗策略。”不利用mTOR信号通路的肿瘤预计同样不会对这种疗法产生反应。

  张翔和同事们的研究发现非常符合个体化治疗这一概念。张翔解释说:“人们谈论存在于一名患者肿瘤中,而在另一位患者肿瘤中没有的特异突变。相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突变或许是采用不同疗法的依据;这就是个体化治疗。我们正在设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确定患者之间不仅肿瘤内在特征存在差异,就免疫元件而言也存在多样性,来试图丰富这一概念。不同的肿瘤或许通过不同的肿瘤特征和免疫反应发生进化。”

  MDCSs只是与肿瘤相关的一种类型的异常免疫细胞。“此外,还有与肿瘤相关的其他免疫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不同的T细胞亚群——可以攻击或帮助肿瘤。所有这些细胞可能会因人而异,我们还未真正了解它,”张翔说。生物通

  此外,MDSCs还在非癌症情况下起作用。例如,在慢性炎症中,这些细胞试图抑制炎症;在这种情况下,它们起着促进健康的作用。因此,“简单地清除所有MDSCs来治疗癌症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例如自身免疫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有必要进一步确定这种多样性特征,找到肿瘤特异性MDSCs亚群的原因。”

  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科学家带领的一项研究发现,肿瘤可使用一组白血细胞MDSC来促进其生长并抑制抗击疾病的免疫系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12月18日的Cell旗下子刊《Immunity》,标志着癌症免疫学的一个转折点,并为更有效的免疫疗法开发提供了依据(促进肿瘤生长并抑制免疫攻击的“帮凶”)。

  在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一种方法,来靶定那些可抑制免疫反应的难以预测的细胞,在临床前实验中用多肽消除它们,保住他的重要细胞并缩小肿瘤。这些MDSCs细胞大量存在于肿瘤周围的微环境中。在骨髓中,这些细胞与其他血细胞一起产生,会干扰T细胞(免疫系统的攻击细胞)的激活和增殖。在小鼠模型中,MDSCs已被证明能够加速肿瘤的进展和转移(《自然医学》:科学家发现肿瘤免疫疗法的新靶点)。

  来自浙江大学、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人类结直肠癌中γδT17细胞促进了髓样抑制细胞MDSCs积聚和扩增。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Immunity杂志上(浙江大学Cell子刊揭示癌症免疫新机制)。

  浙江大学Cell子刊揭示癌症免疫新机制

  来自浙江大学、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人类结直肠癌中γδT17细胞促进了髓样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积聚和扩增。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15日的《免疫》(Immunity)杂志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黄建(Jian Huang)教授和路易斯维尔大学的严俊(Jun Y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黄建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乳腺疾病、甲状腺病、胃肠恶性肿瘤、转移性肿瘤等早期诊断、外科治疗及术后综合治疗选择等。严俊教授则主要从事肿瘤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又称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恶性肿瘤。中国每年新增结直肠癌患者40万,死亡率为7.35/10万。

  炎症是恶性肿瘤的七大特征之一,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促炎症因子,如IL-6、IL-1β、TNF-α和IL-8可诱发炎症,趋化炎症细胞(如T细胞核肿瘤浸润巨噬细胞等)分泌细胞因子刺激肿瘤增殖,诱导免疫耐受,并分泌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参与肿瘤血管生成(中外学者国际期刊:炎症与癌症的“不解之缘” )。

  IL-17是一种新发现的促炎症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CD4+ T辅助细胞,即Th17细胞产生,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CD8+ T细胞也可少量分泌。IL-17阳性细胞在炎症相关肿瘤,如胃癌、肝细胞肝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中均高表达。然而目前,关于结直肠癌中IL-17的细胞来源、IL-17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IL-1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先天γδT (γδT17)细胞是人类结直肠癌中IL-17的主要细胞来源。瘤性上皮屏障破坏导致生成的微生物产物与人类肿瘤中的炎症性树突状细胞(inf-DC)积聚及γδT17细胞极化相关。他们证实,肿瘤中活化的inf-DCs诱导了γδT17细胞分泌IL-8、TNF-α和GM-CSF,同时有免疫抑制PMN-MDSC积聚。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γδT17细胞浸润与肿瘤分期和其他的一些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新研究揭示出了人类结直肠癌中的一条inf-DC-γδT17-PMN-MDSC调控轴,证实其将MDSC介导的免疫抑制与肿瘤引发的炎症关联到一起。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γδT17细胞可能是人类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一个关键作用因子,其具有治疗及预后诊断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