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今年河北将打造“三大亮点”扩大中医药影响

今年河北将打造“三大亮点”扩大中医药影响

  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将围绕中药产业升级上档、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打造“三大亮点”工作,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

  在中药产业发展升级上档方面,今年将加快推进安国、滦平、涉县3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全面启动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推动中药产业全链条发展。全力推进安国中药都建设,真正将其建成全省中药产业发展核心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中药市场、国家级中药出口示范基地。

  在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方面,省有关部门将积极推动捷克中医药温泉疗养中心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省医疗气功医院将加快国际中医养生保健文化交流中心和圣彼得堡医疗气功中心建设,省中医院则将加强与圣彼得堡中医中心合作,推动中医康复国际合作项目尽快落地。

  为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我省将通过深化“百院千场健康大讲堂活动”,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创建,中医药文化进乡村、进公园等活动,培育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巡讲专家和文化精品。将加大扁鹊文化宣传力度,擦亮“河北扁鹊”中医文化名片,扩大我省中医药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河北全面放开中医药服务门诊部和诊所审批

  省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通知,全面放开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的审批。

  据介绍,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具体服务范围包括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开展中药(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治疗服务,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服务,以及中药调剂、中药汤剂煎煮等中药药事服务。

  通知要求,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不作布局限制,取消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有条件的地区可相对集中设置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打造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的中医药街区,并推动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同时注重健康维护、发展治未病和康复等多元化服务。

  为鼓励开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我省明确提出,适当放宽人员准入条件:

  一是在城市申请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的个人,需取得中医类别(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证书》,执业年限由原来满5年调整为3年以上;

  二是取得副主任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离退休中医人员,在公立医院注册执业的同时,可按照医师多点执业有关规定,申请开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

  三是通过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考核并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可以申请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一技之长诊所,也可在乡村设置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执业,只提供经考核合格的临床技术专长和诊疗方法。

  我省还规定,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可以不设置药房、化验室、处置室及配备护士、检验和放射等相应技术人员,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200平方米。同时,在内外装饰风格上,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命名时,应加注“传统”字样,如“×××传统中医门诊部”“×××传统中医诊所”,以示与普通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的区别。我省鼓励采用“××堂”“××馆”等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名称作为识别名称。

  我省将开展中药优势特色技术培训

  5月9日,记者从省中医药管理局获悉,今年,我省继续开展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药专业)研修项目,将在全省遴选65名从事中药工作的人员,接受为期一年的中药优势特色技术培训。

  此项目招收的培训对象需具备以下条件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可放宽至大专学历和具有中药师资格);

  从事中药炮制、鉴定、传统制药工艺、中药资源保护及利用、医院制剂开发研究、调剂及中药药事管理等相关专业工作累计8年以上(截止时间为2016年3月31日)等。

  有跟师学习等中药师承教育背景的可优先考虑。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不可申报,2015年我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药专业)学员可再次申报。

  省中医药管理局将依托中药优势特色培训基地,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进行培训,内容涵盖中药栽培、资源保护及利用、鉴定、炮制、传统制药工艺、制剂、医院制剂开发研究、调剂等方向的中药特色技术理论和实践技术。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消息,18日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意见指出,扩大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模,到2020年累计招收培训儿科专业住院医师3万名以上。

  1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意见表示,推进高等院校儿科医学人才培养。

  改革儿科学专业化教育,制定普通高校开展儿科学专业人才培训规划。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地区可在有条件的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教育。

  2016年起在39所举办“5+3”一体化医学教育的高校开展一体化儿科医生培养。

  根据教学资源和岗位需求,扩大儿科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医疗机构优先招聘儿科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继续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十三五”期间每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收培养约5000名从事儿科等各科常见疾病诊疗服务的全科医学人才。

  意见强调,扩大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模。

  根据临床医学、儿科学毕业生数量和岗位需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向儿科倾斜,到2020年累计招收培训儿科专业住院医师3万名以上。

  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及培训过程管理,注重培养临床诊疗能力,提高临床技能水平,使培训合格的儿科专业住院医师具备独立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各地统筹使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财政补助资金时,在生活补助等方面适当向儿科倾斜,鼓励各地探索订单式培养的有效途径。

  鼓励和吸引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住院医师从事中医儿科诊疗工作。

  意见称,开展儿科医师转岗培训。通过财政补助和医院自筹等方式拓宽经费来源,加大儿科医师转岗培训力度。对已转到其他岗位的儿科医师,鼓励和引导他们返回儿科岗位。

  开展市、县级医疗机构相关专业医师的儿科转岗培训,使其系统掌握儿科季节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经转岗培训考核合格且符合条件的,在原专科执业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儿科执业范围,并纳入相关专业和儿科专业医师定期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