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国内河豚禁令或将放开 曾有地下食客吃进ICU

国内河豚禁令或将放开 曾有地下食客吃进ICU

  被禁26年之后,河豚(河鲀的俗称)这种集鲜和毒于一身的神秘食材有望光明正大走上餐桌。

  日前,农业部、国家卫计委和国家食药监总局等三部委就拟联合发文的《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河鲀生产经营的通知》委托相关单位召开听证会。中国渔业协会则公开表示,我国将有条件放开养殖河豚的生产经营。

  据成都商报记者调查,成都虽然非河豚产地,但多年来一直有餐馆经营。市农委水产处一位负责人称,总的看来,有条件放开生产经营是“有好处的”。

  有条件解禁

  野生河豚仍是明令禁止

  虽然有苏轼“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名句及“拼死吃河豚”轶事在前,河豚这种享有千年鲜名的食材已经被禁止上市流通26年。

  原卫生部在1990年发布《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

  中国渔业协会一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允许河豚进入市场流通领域是有多项条件的。

  首先是在品种上,只有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允许养殖生产经营,原因是这两种河豚经过多年养殖试验,毒性已经非常低,“甚至达到无毒级”。

  此外,生产经营企业须经审核备案,才可向市场出售经过加工的上述两种河豚。也就是说,在市场上合法流通的,不能是河豚活鱼或未加工的河豚整鱼,野生河豚更是被明令禁止经营。

  成都地下食客

  曾有人吃进ICU

  过去26年,全国各地吃河豚一直不绝。今年年初,高新区一家餐厅被发现经营河豚,执法人员对该餐厅作出罚没违法所得240元、罚款5万元的处罚。市食药监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成都未发生过与河豚有关的食品安全事故。

  不过,记者查阅过往新闻发现,2013年曾有市民因吃河豚而住进了ICU(重症监护室)。

  记者昨日以食客名义致电多家本地餐馆,数家都表示有河豚。

  问及河豚来历,几家餐馆都表示来自江苏、广东等地,都是养殖的。在城南商务区,多家高端中餐和私人会所把河豚作为卖点,对外公开销售,价格在350~400元/位不等。

  谭建国(化名)是成都某家中档川菜馆的老板,他的店以河豚为主打,从外面看没有任何明显招牌,沿着小石道进去,尽头是10多平米的河豚养殖水池,几十条圆头圆脑的河豚在水里游弋。

  6年前,谭建国在成都开起了这家专业河豚馆,生意好时“每个月卖两三百条。”谭回忆,红火时期成都有河豚的餐馆不下百家,集中在城南,曾经有家餐馆一个月卖了上千条。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个趋势也必将涉及整个医药产业链的发展。

  A

  产业链现状

  全医药产业链增幅下滑

  医药工业

  医药工业总产值在“十一五”期间保持快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到23.31%;进入“十二五”后,增速逐渐下滑,从2011年下半年起,受药品降价、医保用药与医院用药两个总量控制、环保倒逼医药工业、新版GMP、GSP改造等影响,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速持续趋缓。尽管如此,相比钢铁、建材、化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其他工业12个大门类,医药行业的增速仍然位居第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6月,医药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355.61亿元,同比增长8.91%,高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7.51个百分点,但较上年同期降低4.7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262.05亿元,同比增长12.85%,高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13.55个百分点,但较上年同期降低1.87个百分点。

  医药商业

  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药品流通行业总体运行同样呈稳中趋降态势。

  过去五年,在药品流通行业基础较弱、行业发展外部环境比较复杂的形势下,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药品流通行业呈现出转型发展的新面貌,站在“十三五”发展的新起点。

  据商务部统计快报:2015年药品流通市场规模稳定增长,但增速进一步放缓。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16,683亿元(含税),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1.1%,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其中,药品零售市场3337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8.8%,增幅回落0.3个百分点。

  医院终端

  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DB数据库统计,2015年22城市样本医院药品购入金额同比增长为6.58%,比去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

  按照药品分类统计,依然是全身用抗感染药物、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消化系统及代谢药、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采购金额居前;从重点治疗领域分析,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大类以外资企业产品居多,国企产品在神经系统药物大类中占据绝对优势;从地域分析,外资企业在东部地区大部分重点治疗领域采购额排名第一,国企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市场占据较多领先位置,部分国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其当地医院市场表现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