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

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手足口病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手足口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传染是怎么样的?

通过饮食进入消化道进行繁殖,脱落以后随着粪便然后消化传播,我们直接可以说叫做粪口传播。另一个途径就是呼吸道,这个病毒复制的过程在整个消化道的长度非常长,包括咽部进行传播。疱疹里面有很多病毒,这些病毒随着你有咳嗽,打喷嚏都可以传播,这些就是呼吸道传播。既然有疹子,疹子里面就很多很多病毒,如果破了就会污染小孩的玩具或者是周围的座椅或者衣服。另外它也可以直接人和人的接触也可以造成传播。

手足口病有没有一个潜伏期?

有,所有的病人都有潜伏期。我们传染病是一种病原体,这个不引起我们的患病。但是进入体内,病毒和细菌大量的在你体内繁殖。事实上它是借你的活细胞内才能够繁殖,细菌只要有营养,他就可以利用外界的营养繁殖,细菌可以,病毒不行。要繁殖到一定的量,引起我们身体的反应,才能够引起身体的疾病,这个就是一个潜伏性。手口足一般是两到七天,所以一周之内差不多。

流行特点

本病常易在托幼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专家表示,成人虽然不发病,但也可能成为隐性感染者,虽然没有症状却具有传染性,但记者在阜阳两家医院看到的情形是,患儿家长都没有任何防护,也不具备隔离条件,这给疫情防控带来一定的隐忧。

经过专家研究指出,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所引起的,并具有流行性,病前患儿有接触史。发病时,患儿有发烧或感冒样症状,比如头痛、鼻塞,容易误诊为感冒。但一般小儿体温都不高,多在38℃以下,且持续时间较短,最短仅半天,长的也不超过三天。发病时,患儿的口腔、舌头、腭部、颊头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大小疱疹,手足出现粟粒大疱疹和小丘疹。有的患儿在臀部和肛门处也会出现皮疹。部分患儿在口腔发生疱疹、破溃以后形成了小溃疡面,于是出现咽痛、流涎、拒食、哭闹不宁等症状,一般口腔溃疡可持续4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