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感染性心内膜炎不要慌,药物、手术齐上阵

感染性心内膜炎不要慌,药物、手术齐上阵

周恒副主任医师

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入院4天前因感冒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白痰,体温最高39.5℃,社区诊所治疗后无好转,前来我院就诊。经过各项检查,诊断患者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右冠状动脉-右室瘘、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并发疾病较多,经过2个月的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症状好转,未再出现发热、胸闷、气喘等不适症状。

【基本信息】性别:男,年龄:37岁

【疾病类型】感染性心内膜炎、右冠状动脉-右室瘘、三尖瓣关闭不全

【就诊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19/8/10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滴、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用青霉素钠等)+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瘘修补术、三尖瓣直视成形术、卵圆孔修补术)

【治疗周期】住院2个月,长期随访

【治疗效果】症状好转,未再出现发热、胸闷、气喘等不适症状


一、初次面诊
患者入院4天前因感冒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白痰,体温最高39.5℃,社区诊所给予抗生素静滴,未见明显好转,遂到我院就诊。安排患者住院,并完善入院检查。经询问得知,患者既往体健,有吸烟及饮酒嗜好,无药物、毒品成瘾史。体格检查:体温38.8℃,脉搏11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6/59mmHg,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4×10^9/L,中性粒细胞68%,血红蛋白111g/L;C反应蛋白140mg/L。红细胞沉降率52mm/1小时;血浆D-二聚体350μg/L。胸部CT平扫示两肺炎性改变,两肺散在微小结节;肺功能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入院给予抗感染治疗,患者仍反复有发热,血培养提示有缓症链球菌(对青霉素、万古霉素敏感),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故完善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前后径为34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58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9%,并发现存在右冠状动脉-右室瘘,胸骨左缘右室流入道切面示右冠状动脉明显增粗,开口内径约14mm,中部内径约10mm,于三尖瓣环后下开口于右室,开口大小约4~5mm。三尖瓣异常回声,三尖瓣后叶瓣叶及腱索可探及多个中等回声絮状团块附着,最大约8mm×6mm(如图),三尖瓣轻中度关闭不全。根据患者症状及检查结果,我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右冠状动脉-右室瘘、三尖瓣关闭不全。

二、治疗经过
由于患者两肺存在炎性改变,入院后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滴、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进行抗感染治疗。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后,予以注射用青霉素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周,患者仍有发热症状,改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患者治疗一周,未再出现发热。患者病情稳定后,建议采取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排除手术禁忌后,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瘘修补术+三尖瓣直视成形术+卵圆孔修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继续使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并给予华法林钠片用于抗凝、酒石酸美托洛尔注射液用于控制心室率、盐酸曲美他嗪片用于改善心肌代谢、呋塞米片进行利尿治疗。
三、治疗效果
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前后径为3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3%,三尖瓣成形、冠状动脉瘘修补术后:未见明显异常血流,少量主动脉瓣和二、三尖瓣反流。患者住院2个月,症状好转,未再出现发热、胸闷、气喘等不适症状,一般活动无障碍,同意患者出院休养。患者终于可以回家,回归正常生活,感到非常开心,多次向我表达感谢。
四、注意事项
看到患者症状好转,我也感到非常高兴,但是考虑并发疾病较多,我多次嘱咐患者及家属要注意日常的护理:
1.患者并发疾病较多,出院后仍需按时服用药物,维持治疗效果。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建议患者规律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4.缓症链球菌主要分布于口腔,患者要注意卫生,勤洗手、漱口、洗澡,可每半年去口腔科洗牙一次。
5.定期复查,如果出现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五、个人感悟
感染性心内膜炎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心脏杂音、脾大、贫血等表现,如同本例患者就并发了多种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难度,延长了治疗周期。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在于清除赘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需要在明确病原体后,应用相应的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效果通常较好。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需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和皮肤卫生习惯,定期进行牙科检查,防止皮肤黏膜损伤后的继发性感染,同时尽可能避免有创医疗检查和操作。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