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中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分析及矫正

中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分析及矫正

当前,有不少中学老师哀叹“教师难当,学生难教”,“学生专与老师对着干”,等等。这种不良心理行为是个体在屡遭挫折、变故,在某种情境刺激下引起逆反心理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他人或社会有抵触、攻击甚至严重危害的一种反常心理行为。

  当前,有不少中学老师哀叹“教师难当,学生难教”,“学生专与老师对着干”,等等。这种不良行为是个体在屡遭挫折、变故,在某种情境刺激下引起逆反心理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他人或社会有抵触、攻击甚至严重危害的一种反常心理行为。而分析这种不良心理行为,对症下药,进而构建其干预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主要特征

  具有不良心理行为的中学生,其具体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精神空虚,是非观念分不清。

  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观念,不能区分大是大非。虽然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较高,并为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他们的成就需要较低。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认知需要,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他们思想认识的核心是:以哥们义气和吃喝玩乐为两大精神支柱,以亡命的英雄观、无纪律的自由观、低级下流的生活观为指导思想。

  二是缺自制力,感情不稳激情重。

  他们的思维方式大都简单僵滞,容易对问题作直线往复式的思考,很少进行横向联系。他们大都喜怒无常,容易激动,感情极不稳定,攻击性倾向较重,往往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脾气甚至大动干戈,对自己的行为不能控制,散漫怠惰,凭激情、冲动随心所欲地直泻。

  三是动机原始,胆大妄为身试法。

  他们大都从原始的低级需要和动机出发,甚至构成侵犯别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如为了自由随便旷课逃学;为了满足个人物质需要而偷盗;为了满足个人玩乐需要而赌博;为了满足出风头的需要而欺侮弱小,大打出手,损人利己。

  四是恶习较重,不良行为难矫正。

  他们常常表现出好吃懒做,追求享受,服饰奇特,生活奢侈,行为出格,举止轻浮,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学习成绩低下,意志薄弱,言行不一致。严重的已经养成了抽烟喝酒、说谎、骂人、打架、早恋、逃学、出走、偷盗、赌博等不良习惯,且积习较重,不易矫正,并以此为荣。

  五是疏远进步,臭味相投情感深。

  这部分人在人际关系上有其独特表现,他们与老师、家长及进步的同学疏远,而与那些气味相投的人亲密。把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帮助理解为和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轻视他、伤害他,以致产生顶撞、争吵,甚至恶作剧式的报复行为,触犯纪律以显示自己好胜勇为,独立不羁。自我接纳方面存在较大障碍,跟学习努力、品德优良的学生疏远,甚至对他们进行讽刺、挖苦、打击或欺侮,以阿Q精神安慰自己。由于在集体中得不到自己的“地位”,便易和自己气味相投、品德不良的学生亲密以求心理补偿,拉帮结派,甚至结成跨班级、年级和学校的团伙。

  六是性格缺陷,胡做非为不知改。

  他们中有大部分人严重自私、懒惰、虚伪、狂妄、野蛮、凶残。有的女生还具有虚荣、轻浮、贪财、好逸恶劳和缺乏羞耻心等性格缺陷。近年来,有不少青少年中学生把打人、行凶、杀人等行为视为一场游戏,屡禁不止,这就证明了这一点。

  二、形成原因

  造成上述不良心理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日益滑坡的道德感染,淫秽暴力影视书刊等精神垃圾的污染,以及社会分配不公、就业难等问题,使部分孩子“近墨者黑”,逐渐养成一些不的生活方式,无法安心学习;家庭结构不健全,父母一方或双方亡故、离异,致使孩子出现生活和情感上的危机,从而在学校生活各方面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同学;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部分家长对独生子女溺爱有加,望子成龙心切,对物质生活照料过多,而对思想品德和学习要求偏低,或者动辄训斥,拳打脚踢,致使子女心理受创伤,不爱学习,养成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质,加之有的家长自己品行不端,不能身体力行,也容易使子女思想、行为出问题;品德不良的学生相互间的感染,学校教育不力或不当更使他们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越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