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首个“基因改造病毒”对抗脑瘤效果显著

首个“基因改造病毒”对抗脑瘤效果显著

  恶性胶质瘤,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

  脑癌是指生长在颅腔的新生物,又称颅内肿瘤、脑瘤,可起源于脑、脑膜、神经、血管及脑附件,或由身体的其他组织或脏器转移侵入颅内而形成,大都可产生头痛、颅内高压及局灶性症状。

  近年来,颅内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颅内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5%,占儿童肿瘤的70%。恶性胶质瘤,源自神经上皮的肿瘤统称为胶质瘤(胶质细胞瘤),占颅脑肿瘤的40-50%,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

  科学家用“病毒”对抗恶性胶质瘤

  6月1日发表在美国学术刊物《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STM)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一种实验性病毒疗法可以延长恶性胶质瘤患者的生命周期。

  该项研究处于旨在评估安全性和耐受性的Ⅰ期临床试验阶段,患有恶性胶质瘤的病人在注入了一种工程病毒后,43位患者的生存期为13.6个月,相比之下,不接受该项疗法的患者生存期仅为7.1个月,提高了将近一倍。

  位于洛杉矶的加州大学神经—肿瘤科的主任Timothy Cloughesy教授是这项研究的合作者,他表示:这是临床上,首次用数据证实了采用抗真菌药物的疗法不仅能杀死肿瘤细胞,而且还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且保留健康细胞。

  作为生物制药公司Tocagen的顾问,Cloughesy教授在一次大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种方法还可以用来治疗其他类型的癌症,如转移性大肠癌和乳腺癌。

  克利夫兰诊所脑神经肿瘤学中心副主任Michael Vogelbaum教授表示,大脑癌症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尤其是当这种癌症复发时几乎没有治疗方法,一般是以月作为生存期计量单位。可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一些患者在接受这种新型疗法的患者生存期都在2年以上。

  “病毒”是如何对抗恶性胶质瘤的

  这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为:可注射的Toca 511(Tocagen公司开发的一种非裂解性逆转录病毒复制型载体)经注射到病*内后,感染活跃分裂的癌细胞,并且运送编码胞嘧啶脱氨酶的基因到这些癌细胞中。在肿瘤内部,Toca 511对癌细胞进行编程,产生胞嘧啶脱氨酶,从而为第二阶段治疗做好准备。

  首先,研究者向积极分裂癌细胞中注射Toca 511病毒,该病毒上携带表达胞嘧啶脱氨酶的基因;

  然后,Toca 511在脑癌细胞中合成达胞嘧啶脱氨酶;

  最后,患者接受了一种叫做Toca FC的抗真菌药物,Toca 511引发的基因突变将Toca FC这样转化为抗癌药物5 -氟尿嘧啶(5-FU)。

  首个“基因改造病毒”对抗脑瘤

  Vogelbaum教授还表示,这能够针对性地导致被Toca 511感染的癌细胞和帮助肿瘤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细胞死亡,同时不会伤害健康细胞。总体结果包括备感鼓舞的存活期和优异安全性数据,支持正在进行中的被称作Toca 5的II/Ⅲ期临床试验,并且有望为脑癌病人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此外,这是首个“基因改造病毒”治疗脑部肿瘤发表的临床试验结果。

  近年来,转基因问题逐渐成为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针对转基因作物的优势与危害的宣传大战从未停止。支持者将其看作喂饱世界的利器,反对者将其视为多余并潜藏着隐患的技术,由此带来的是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关注越发高涨。很多人对这种无视风险只顾供给的技术感到担忧。

  今年5月17日,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发布报告说,转基因作物可安全食用。但报告也指出,转基因技术并未像其支持者宣称的那样可显著提高美国玉米、大豆与棉花的增产率,同时野草与害虫的转基因抗药性正在成为“重大农业问题”。

  这份题为《转基因作物:经验与前景》的大型报告长达408页,由20名来自大学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共同完成。

  他们分析了过去30年中约900项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报告,听取了3场公开听证会和15场网络研讨,并吸纳了超过700条公众意见,旨在回答转基因领域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

  对于公众谈转基因色变的情形,2015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发表题为《中国科学家必须在转基因问题与公众互动》的文章,关注转基因在中国的现状,呼吁更多科学家站出来,就转基因问题向公众科普,从而指出了民众对于转基因食品和作物知识存在的缺口。

  最近,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带领的一项研究指出,虽然消费者都知道转基因作物和食品,但是他们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往往与事实发生争执。这一研究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The FASEB Journal》。

  去年,佛罗里达大学食品和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食品和资源经济学助理教授Brandon McFadden,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科学事实几乎不能改变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和其他生物的印象。

  在关于转基因质谱标签的施政报告论辩中,经常引用消费者的民意调查。McFadden说,当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携带强制性标签时,这的确没错。

  在他们目前的研究中,McFadden和他的同事、俄克拉荷马州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Jayson Lusk想知道,什么数据能支持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所持的看法,并对强制性标签的偏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所以,他们进行了这项调查,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和标签偏好,有什么了解。

  研究人员对1004名参与者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询问问题以测试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和生物的知识的了解。

  其中一些问题试图确定转基因生物的客观知识,而其他一些问题则旨在弄清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和作物所持的看法。

  这些研究结果促使McFadden得出一个结论:关于转基因食品和作物的真实情况,消费者了解的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多。

  在这些参与者中,有84%的人支持对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进行强制性标签。然而,有80%的人也支持对含有DNA的食物进行强制性标签,这将会导致几乎所有的食物贴上标签。

  McFadden说:“我们的研究表明,‘转基因’这一术语,可能会给消费者一种暗示,即基因修饰会改变一种生物的遗传结构,而其他育种技术则不会。”

  McFadden说,当参与者回答这些“旨在测试他们对于转基因的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的问题时,调查对象似乎改变了他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