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男子一截龙虾钳卡在肺里12年致肺部感染

男子一截龙虾钳卡在肺里12年致肺部感染

  眼下又到了吃龙虾的季节,喜欢吃龙虾的朋友要注意了,52岁的朱金友就被一个龙虾壳折磨了12年。“吃饭不小心吞了一个龙虾钳,这些年可被它害惨了。”昨天上午,做完手术不久的朱金友躺在病床上,由于肺部感染,他还要接受进一步治疗。

  记者从医院了解到,患者卡在支气管的异物可谓五花八门,除了鱼刺、骨头等常见的,还有螺丝钉、笔帽、勺子把等。专家提醒,一旦不慎吞入异物,一定要及时就诊,否则可能会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案例

  龙虾钳卡在肺里12年

  2004年夏天,家住祁门县的朱金友在吃饭时不慎吞了一个龙虾钳。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龙虾钳竟在他体内呆了12年之久。“我当时在一边吃饭一边看赵本山的小品,一不小心就把龙虾钳吞进了嗓子眼。”虽然时隔多年,但朱金友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为了把龙虾钳咽到肚子里,连吃了两个大粽子。

  本以为龙虾钳已经被吞到肚子里消化了,但在时隔半年之后,朱金友出现了频繁咳嗽的症状,并伴有浓痰。为了弄清楚咳嗽原因,朱金友到当地医院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肺部存在异物,但未成功取出,医生建议他到外地接受治疗。这时,朱金友才意识到可能是龙虾钳在作怪。

  “我觉得没什么大碍,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朱金友说,这些年,他只要一咳嗽就会感到肺部不适。直到半年前,他咳嗽咳痰的症状越来越厉害。5月16日,朱金友出现了高烧、咳嗽、咳浓痰的症状,在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因异物导致肺部感染。当天下午,医生为他进行了支气管镜手术,取出了在其体内“滞留”了12年的龙虾钳。

  “一般的支气管镜手术只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次手术持续了将近20分钟。”为朱金友手术的医生查显奎告诉记者,由于龙虾钳卡在肺部的时间过长,周围长出了很多肉芽组织增生,很难剥离。此外,龙虾钳已经变得非常酥脆,夹的时候特别容易碎,因此操作时更要小心翼翼。经过20分钟的手术,一个长约3厘米、宽约2厘米的龙虾钳被顺利取出。

  虽然异物已被取出,但由于肺部阻塞性感染,朱金友目前仍在住院治疗。医生介绍,在龙虾钳被取出之后,朱金友肺部涌出大量脓液,已经全部被吸出。经过进一步的治疗,他就能康复出院了。

  统计

  卡支气管异物五花八门

  龙虾壳、勺子把、辣椒、铁钉、骨头、装着药片的锡箔……在医院的治疗室里,记者看到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玻璃瓶,里面装的都是从患者支气管取出的各种异物。

  “在这些异物中,最常见的是骨头和鱼刺。”主任医师吕莉萍说,这些卡在支气管的异物中,骨头和鱼刺高居首位,大概占1/3,排在第二位的是花生、瓜子、辣椒及带壳食物,第三位是豆类。其他特殊的异物也是五花八门,如螺丝钉、笔帽、勺子把、龙虾壳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手术中被取出的异物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春季经常有毛豆、豌豆等,而冬季有不少患者因肺部呛入了火锅中的辣椒前来就诊。”吕莉萍说。

  龙虾钳卡在肺部长达12年之久,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吕莉萍坦言,其实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很多患者都是由于出现了严重的咳嗽、咳痰症状才前来就诊,而异物已经在他们的支气管内滞留了多年。”吕莉萍介绍,有个孩子在幼年时支气管被呛入了笔帽,但当时没敢告诉家人,其后因反复咳嗽到医院就诊,取出异物时已经过去了几年。

  哪些东西易卡支气管

  最常见

  骨头、鱼刺。

  第二位

  花生、瓜子、辣椒、带壳食物。

  第三位

  豆类。

  特殊异物

  螺丝钉、笔帽、勺子把、龙虾壳等。

  提醒吃馒头等土办法不可取

  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吃饭的时候不要说笑、逗乐,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查显奎说,食物若是不慎卡在支气管里,轻者出现剧烈呛咳、急性呼吸困难,长时间还可引起阻塞性肺炎、肺不张,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窒息死亡。

  喝醋、吃馒头、吃粽子……这些都是误吞异物后民间常用的土方法。“这些方法是不可取的,当事人可能因为采用了这些方法使异物带得更深,刺破了食道,引起纵膈感染。”吕莉萍提醒,居民一旦被异物呛到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由于不能消化,异物呛入支气管比食道更加危险。”吕莉萍介绍,相对小的异物会随着呼吸运动越沉越低,掉入支气管,甚至卡住支气管的管口。被阻塞的支气管远端的肺组织会反复感染,严重者会导致一侧肺损毁。

  吕莉萍提醒,有时异物进入支气管后不易被察觉,但存在非常大的隐患。市民如果长时期出现反复咳嗽、咳痰、胸闷、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

  省卫生计生委发布手足口病预警信息(截至5月16日)

  截至5月16日,今年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8366例,死亡3例!省卫生计生委发布手足口病预警信息:当前本省手足口病已进入流行高发期,手足口病发病将在近期维持较高水平,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高,部分病例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升高。

  据省卫生计生委通报的今年以来手足口病数据,发病88366例,死亡3例,较2015年同期病例数(51327例)上升72%,死亡数持平;较2014年同期病例数(138513例)下降36%,死亡数下降86%。

  监测显示,目前本省手足口病的优势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专家评估认为:每年5~7月是广东省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发期,当前本省手足口病已进入流行高发期,手足口病发病将在近期维持较高水平,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高,部分病例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升高。

  省卫生计生委提醒

  一、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要提高警惕,落实晨检、病例监测、生活娱乐用品清洁消毒、环境通风消毒等日常防控措施,保持室内外卫生清洁。及时注意观察儿童身体状况,如发现小朋友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应及时通知家长送医院就医,出现聚集性疫情要及时报告教育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及时处置。

  二、家长和儿童要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家庭要保持居室清洁、空气流通和勤晒衣被,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家长及看护人员要帮助小朋友做好个人卫生,并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提高抵抗力;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时及时送医院进行规范诊治,根据医生建议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

  三、各类人流密集、流动性大的商场、儿童娱乐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要加强环境通风、清洁消毒等防控措施,保持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卫生清洁,预防手足口病传播。

  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做好预检分诊工作,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医疗卫生场所要加强通风,加大候诊、就诊及治疗等区域的消毒频次,并为就诊人员提供便利的洗手设施;着重加强重症病例的早期诊断与救治工作,降低病死率。

  手足口病常识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多发传染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亦可通过空气(飞沫)和被病毒污染的水及食物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累及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急,传染性强。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预后良好,少数会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型别有多种,常见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每年引起手足口病的优势型别有更替,其中EV71型引起重症及死亡的比例要高于其他型别。

  肠道病毒对高温及含氯消毒剂等敏感,对污染物品可选用暴晒、煮沸和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酒精对肠道病毒杀灭效果不佳,建议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