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手足口病现聚集性疫情 梧州卫计委发布防控指导

手足口病现聚集性疫情 梧州卫计委发布防控指导

  日前,梧州市卫生计生委发布手足口病预警信息,我市手足口病病例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并出现两例死亡病例。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家长应重视孩子的防疫保健,注意个人卫生和生活环境清洁卫生。

  据介绍,每年4月至7月是我市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当前,我市手足口病呈现高发态势,发病数明显上升,部分幼儿园和岑溪市的部分乡镇出现了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粪—口途径感染。目前监测显示,手足口病的优势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EV71型容易引发重症甚至死亡。

  据了解,手足口病病人主要集中在五岁以下婴幼儿,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染性强,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

  目前,市卫生计生部门已部署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防控指导,防控工作重点包括托幼机构落实晨检、病例监测、生活娱乐用品清洁消毒、环境通风消毒等措施。

  目前,手足口病治疗没有特效药,患者必须到医疗机构隔离治疗。不过,我国已研制成功抗EV71的手足口病疫苗,列入二类疫苗管理,按知情、同意、自费的原则接种。

  市民如需接种该疫苗,可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预防接种点咨询。

  专家提醒,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前提,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勤洗手、常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孩子的餐具、玩具等要及时消毒。

  疫病流行期间,家长要注意不带或少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合,更要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那么应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呢?

  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家长和儿童要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家庭要保持居室清洁、空气流通和勤晒衣被,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家长及看护人员要帮助小朋友做好个人卫生,并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提高抵抗力;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送医院进行规范诊治,根据医生建议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聚集场所,单位负责人若发现短时间内手足口病患儿增多迹象,要及时向辖区内疾控机构和教育部门报告。

  高峰季节如何预防

  传染病的传播传染源、 途径、易感人群。致病菌的侵袭力越强越容易感染;接触病菌的机会越多越易被感染,易感人群抵抗力下降容易被感染。所以预防传染病,家长要从这些方面着手。手足口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体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等物品而感染。具体生活中我们怎样预防呢?

  1、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

  饭前便后、尤其是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手脏时不揉眼睛、挖鼻孔,尤其是喜欢吃手的小朋友更要注意手的卫生。

  个人用品专用,携带外出后的玩具和用品注意清洁,公用的玩具要用消毒水擦拭消毒。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

  2、环境隔离与保护

  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洗衣勤晒被。

  高发季节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到公共场所逗留,如游乐场、电影院、商场等。

  观察身边有无患病儿童,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减少被感染机会。

  3、保护孩子抵抗力

  传染病流行季节,保护好孩子抵抗力可以大大降低被感染的风险。注意孩子的营养和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引起孩子机体抵抗力下降。

  4、早期发现

  流行期间家长每天晨起或晚归时检查孩子的手心脚心、肛门周围处皮肤有无红疹,口腔有无疱疹,注意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的变化。

  5、重视成年人携带病毒感染孩子

  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会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外出归来和照护孩子时也要注意手的卫生,避免携带病毒传染给孩子。

  诊间家长提问最多的问题答疑

  1、手足口可以打预防针预防么?

  目前手足口病的疫苗孩子临床研发阶段,现阶段还没有此类疫苗疫苗普及。

  2、得了还会再得么?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多种,得过一次手足口病的孩子有可能因感染不同种肠道病毒或不同的血清型病毒而导致多次发病,所以临床上会遇到有的宝宝年年得,甚至一年的几次的也有。

  3、高峰季节可以吃药降低被感染的风险么?

  有的家长或托幼机构给孩子服用板蓝根或给孩子使用开喉剑/利巴韦林喷喉增加孩子抵抗力预防手足口病,这些是不靠谱的。因为这些不是疫苗,不会再体内产生预防疾病的抗体,毕竟又是药物,滥用不仅起不到预防手足口病的作用,反倒会给机体带来不良影响。

  4、孩子得了手足口要隔离多少天?

  手足口病的隔离期应该是从感染后的14天结束。通常潜伏期2-7天,所以一般隔离10天左右也就是说,从发现该病后的10天内,孩子都是传染源,要避免与其他易感人群接触,也不能上幼儿园,可以带宝宝到没有小朋友的地方进行户外活动,既能满足宝宝玩耍的需求,又能避免把病毒传染给别的孩子。有的家长没注意这方面,带着患病的孩子在小区公共游乐设施玩耍,造成小区内手足口的流行。

  医生提醒

  虽然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容易在群居儿童中广泛流行,但该病可防可治,不必引起恐慌。

  孩子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休息治疗。只要对症护理得当,随着身体免疫力的提高,自己可以把病毒清除掉。宝宝1~2 周可以自愈;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肠道病毒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所以治疗手足口病就只有尽力去缓解它表现出来的症状。

  少数重症患儿容易引起脑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要引起重视,尽早就医

  患病期间(隔离期内)避免接触其他儿童,避免到公共场所玩耍,以免传染其他孩子。

  近期,多名家长向广州日报记者报料,幼儿园在读的孩子,纷纷出现嘴角起泡、手上起疙瘩、持续发热等症状,一查是手足口病!

  5月13日,记者从省卫生计生委获悉,2016年4月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中,手足口病的报告发病数高居丙类传染病首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实,目前本省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预计将持续至7月,且今年流行病株易致重症,提请家长及托幼机构加倍重视。

  4~7月为手足口病高发期

  正如家长们对于“手足口病多了起来”的直观感受,全省监测数据证实了手足口病多发,且就在二三十天间,病例总数大增。

  全省3月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统计中,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还位居全省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第三位;而4月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中,手足口病的报告发病数高居丙类传染病首位。

  从广东省历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来看,每年4~10月是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其中4~7月份为手足口病高发期。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首席专家何剑峰说:“根据监测情况显示,目前我省手足口病已进入年度的季节性高峰期。”

  接触孩子前大人要洗手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多发病,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分泌物传播、飞沫传播、手接触传播和粪便传播。何剑峰表示,由于手足口病的症状比较明显,常见的有发烧,手掌、脚板或口腔等部位出现水疱或者皮疹,家长很容易能发现。

  要提醒的是,手足口病会让孩子出现疱疹、皮疹,部分家长会误以为是出水痘。其实,这两种病是很容易区分的,手足口病除手、足、口部外,身体其他部位一般无皮疹,而水痘则是全身性的。不过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手足口病症状的表现有所不同。

  对于如何有效预防手足口病,何剑峰认为关键是洗净双手。

  在公共场所活动之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后、饭前便后都要用洗手液或肥皂给小朋友洗手,避免共用毛巾抹干手。“不但孩子要注意洗手,家长也要做好手部清洁工作,特别是接触孩子之前。”何剑峰说。还要提醒孩子尽量不要到处摸,手摸过不干净东西后,不能揉眼睛、揉鼻子、吃手,以免把病毒带到体内。

  此外,何剑峰还提醒,勤通风、勤消毒对预防手足口病也很重要。

  出现重症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

  “手足口病多数是轻症,只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去进行治疗,绝大多数病例都不难治愈。”何剑峰说。

  他向记者介绍,根据对全省的监测发现,目前手足口病的优势病原体是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A组16型(CoxA16)为主。“EV71型病毒的特点是,相比其他型别,它更容易导致病例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因此何剑峰强调,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要特别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当出现重症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避免病情恶化而难以救治。

  如何能做到早期发现孩子重症?何剑峰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招:“两摸”

  一是摸宝宝额头是否发高烧,二是摸四肢皮肤是否冰冷;

  第二招:“两看”

  一是看宝宝是否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二是看孩子肢体是否抖动、无力和惊跳等。

  园校出现聚集性疫情风险较高

  疾控专家还评估认为,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高,一定要高度重视。托幼机构要加强晨检工作,注意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要经常保持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良好通风;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品定期清洗消毒。

  如发现小朋友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应及时通知家长送医院就医,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衣物、床上用品可置阳光下暴晒。班级发病情况比较严重的话,要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通过评估确定是不是要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