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是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是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是新一轮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

  其中,基层卫生机构“接得住”是实现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基础,其突破口便是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恰逢其时。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人口老龄化趋势,慢性病逐渐呈现“井喷”格局,但这些长期带病生存的慢性病患者不仅需要良好的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社区干预服务,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血压/血糖持续监测、行为生活方式改变等;

  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趋于专业化、精细化,导致呈现出“高健康需求”与“高服务技术”之间的错位格局,在现实中很多患者很难准确找到相契合的医疗服务技术,就会出现诸多病急乱投医的现象。

  通过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借助家庭医生的综合服务能够帮助缺乏专业知识的患者提升合理选择医疗机构就医的行为能力,获得长期、协同的健康照顾。

  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呢?

  应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保障制度、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督体制的综合改革”的精神,加强医疗与医保、医药部门的协同性,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支付方式联动改革,着重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一体两翼”式的机制创新:“一体”(本体)即通过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家庭医生、签约对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围绕签约服务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新型服务模式,赋予家庭医生在服务体系中的服务提供、平台资源、团队管理以及考核分配上的自主权力。

  “两翼”其一是构建协同服务机制,对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提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二、三级医院及区域性医疗资源共享平台等全方位协同支持,以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

  “两翼”其二是构建合理的补偿激励机制,围绕契约服务建立医保按签约人头支付服务费的补偿机制,逐步形成与签约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家庭医生收入分配机制,使家庭医生有动力提供更多有价值服务,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并借助医保支付方式这个有力杠杆推动改革,同时更加合理配置与使用医保经费,提高医保基金绩效水平。

  只有实施有效、双赢的联动协同改革,改变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和百姓就医行为,才能将医疗重心回归社区基层,实现有序就医、分级诊疗的服务格局,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健康管理效果、提高服务满意度的政策目标,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6月6日,业界关注已久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由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并已通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审议。

  医改专家分析指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现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对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同时明确,要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提升服务效率,这有望助力相关产业链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

  “家庭医生”力争2020年全覆盖

  根据《意见》,居民或家庭可自愿选择一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并可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在组合之内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就医机构,并逐步过渡到基层首诊;在组合之外就诊则应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形成有序就医格局。签约服务会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政策,增强签约服务的吸引力和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有效利用。

  《意见》明确了主要目标:2016年,国家将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与居民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记者还注意到,《意见》明确指出:要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构建完善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签约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报告等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同时,通过远程医疗、即时通讯等方式,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家庭医生的技术交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为签约居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和健康信息收集等服务。

  A股公司抢占先机

  在上述领域,A股上市公司创业软件、卫宁健康、万达信息等较早布局医疗信息化业务。

  其中,于去年亮相A股市场的创业软件堪称医疗信息化“正规军”,公司主要专注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业务,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

  截至2015年末,公司累计用户达4000余家,其中包括国内著名大型三甲医院以及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万达信息则以上海为主攻区域,分享区域医疗信息化产业“蛋糕”,在卫生服务领域,公司目前已建成了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三位。2014年,公司先后收购宁波金唐和上海复高两家公司,快速布局区域医疗信息化市场。据悉,上海复高目前已为全国14个省的客户提供服务并已进入新加坡等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