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2016年6月7日食药舆情早报

2016年6月7日食药舆情早报

  每日食药舆情

  是指在监测时间段内、以关键词的形式、对当前一日食药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媒体报道汇总。

  监测时间

  6月3日18:00-6月6日18:00

  监测范围

  官方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地方网站、行业网站等

  热点舆情

  1. 网曝湖南桃源数十人因不洁注射染丙肝 疾控公安等已介入

  近日有网民在网络论坛曝光称,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有数十人感染丙肝,怀疑系当地一名村医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所致。新华社记者5日从桃源县了解到,漆河镇石板坪村近期出现丙肝聚集性病例,截至4日未出现重症病例,已有50例丙肝住院病人出院。据桃源县政府部门提供的通报介绍,桃源县卫生、公安等部门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分析,由于缺乏直接证据,石板坪村乡村医生李某某重复使用一次性针注射器造成多人感染丙肝的结论不成立。湖南省各级疾控部门已就此事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新华网)

  点评细思极恐,难道以后去医院看病不得不自备注射器吗?

  2. 西安全面排查“甲醛娃娃菜”

  6月4日,《华商报》刊登文章《西安市场3份塑料袋装娃娃菜检出甲醛成分》引起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关注。西安市局当日立刻对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早市、农贸市场的娃娃菜进行全面排查,采取快检、抽检、送检等不同方式加大监管力度。截至目前,共排查农贸市场18家,大中型超市14家,快检娃娃菜83个批次,均未发现问题娃娃菜。(西安晚报)

  点评现在问题来了,《华商报》记者到底从哪里买到的含甲醛娃娃菜?

  3. 超市特价水果藏猫腻

  5月30日,哈尔滨的徐女士反映,她清洗从超市买的特价草莓时发现,外层是好的,但里面都烂了。对此事件,《生活报》记者走访多家超市调查发现,超市特价出售烂水果的现象很普遍,水果长斑发黑照样售卖,此外据超市员工透露,变质水果切开再用保鲜膜包上卖反而销量更好。(生活报)

  点评 超市购物注意事项新增一条:水果切开敷面膜,很有可能是“黑心”。

  权威声音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方案》,对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作出部署,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

  商务部发布《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指出药品流通行业兼并重组和企业上市步伐将加快。

  食药监管

  1.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海淀区部分校内学生食堂及学校周边食品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并发布夏季餐饮消费提示。

  2.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从5月30日起,开展保健食品、配制酒(主要是含中药材成分的配制酒)、玛咖制品等三类食品非法添加、非法声称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3.江苏2016年首轮巡视公布26张“问题清单”,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因部分部门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脱节,财经制度存在违反预算规定虚列支出等现象被点名。

  4.重庆市教委今年起将实行学校食品安全重点督查制度,春秋两季各一次,市教委将联合市食药监局等部门,采取明察暗访等方式,对全市所有区县进行随机核查。此外,将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的通知》要求,严格把关幼儿园食堂经营许可证发放和管理,对食品安全不达标的幼儿园一票否决。

  5.6月3日,湖南食品安全网正式开通启用,该网将发布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引导和督促食品行业诚信建设,同时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正确的食品消费知识,引导消费,并提供监督渠道。

  6.南京某医院专家看病后推荐患者去药店去买药,遭患者质疑医生与药店“联手”吃回扣牟利,患者购买的“药品”经鉴定为食品。目前,南京市秦淮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对此介入调查。

  7.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食药监执法人员在对兰州金鹿药业有限公司经营的药品进行检查时遇到阻挠,该公司老板拒绝配合检查还将执法人员打伤。

  8.河北省石家庄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召开石家庄“问安‘小餐桌’”微信战略集群上线暨晋州100%打造“明厨亮灶”新闻发布会。据悉微信战略集群集成后,监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让监管对象以拍照的形式进行点名监管监督。

  9.山东省日照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药品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集中整治,5家企业因严重违反药品GSP规定,被依法撤销 GSP证书。

  抽检信息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2016年粽子专项抽检情况的通告,抽检粽子302批次,抽样检验项目合格296批次,不合格样品6批次,样品检验合格率为98%,北京、上海、湖南、河南等地抽检出不合格粽子。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对全省范围内生产经营的5大类食品进行监督抽检工作,具体包括糕点,酒类,特殊膳食食品等共162批次。其中5批次内在质量不合格,不合格食品发现率3.09%。

  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2016年第13期省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本次抽检了焙烤食品、粮食及粮食制品2大类69批次食品标签。其中,抽样检验项目合格样品66批次,不合格样品3批次。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关于85批次食品抽检情况的通告,对全省范围内生产经营的63批次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22批次肉制品进行了监督抽检,抽检全部合格。

  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5月共抽检粽子18批次,全部合格。

  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抽检酒类和饮料55批次样品,全部合格。

  6月3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关于《2016年粽子专项抽检情况的通告》,抽检粽子302批次,抽样检验项目合格296批次,不合格样品6批次,样品检验合格率为98%。

  端午节将近,南北方的咸粽、甜粽之争又将拉开大幕。但不管咸还是甜,只要质量安全,就是好粽。

  6月3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关于《2016年粽子专项抽检情况的通告》,抽检粽子302批次,抽样检验项目合格296批次,不合格样品6批次,样品检验合格率为98%。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不合格样品中,包括中华老字号“月盛斋”委托生产的粽子礼盒因被检出为商业无菌不达标而上黑榜。

  此外,如果吃到了特别甜的粽子,也要当心是否使用了甜味剂。从食药监通报的情况来看,不合格的6批次样品中,还检出了甜味剂安赛蜜、糖精钠等。

  不合格粽子名单曝光

  被检出甜味剂,难道“甜粽”更加危险?

  据了解,安赛蜜和糖精钠是常用的合成甜味剂,主要用于蜜饯等食品中,但不得用于粽子中。

  但一些甜粽中也含有枣,枣也可以制成蜜饯类食品,这又该如何理解?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学院教授高彦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说,枣作为果脯的话,或者干枣类食品的话可以加符合标准的甜味剂。但是查出的问题粽子的甜味剂肯定不是枣的问题,而是在粽子本身添加了甜味剂,这是不允许的。

  食药监总局认为,本次在粽子中检出安赛蜜和糖精钠说明相关生产企业可能为增加产品甜味,超范围使用了甜味剂。

  那么,以肉粽等为代表的咸粽就更安全吗?5月31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显示,近期抽检发现1批次不合格粽子。据悉,这批不合格粽子来自白云区春秋超市,是4月20日由郑州明珠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750克一袋的嘉兴粽子(五香咸肉味),不合格项目主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

  此外,食药监总局也通报表示,其查出了不合格6批次样品中,3批次粽子被检出商业无菌不达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其中包括两批次北京生产的粽子,分别为北京东单菜市场有限公司销售的北京月盛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委托北京康惠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两款粽子礼盒:粽福粽子以及佳香粽粽子礼盒,均被检出为商业无菌不达标。

  对于商业无菌不达标的原因,食药监总局表示,说明相关生产经营企业可能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或者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还有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大肠杆菌超标不见得是肉里带来的,杀菌不彻底的粽子里就会含有大肠杆菌。”高彦祥表示。

  不合格粽子名单

  农家粽、私房粽存安全隐患

  记者注意到,端午将至,粽子的需求量增大,一些卖粽子的小摊贩也出现在路边,很多来自无安全保证的“黑粽子”作坊。

  近期,地方也集中查处。据京华时报报道,6月1日至2日,北京市丰台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与区公安部门在丰台区万柳园一出租大院内查抄粽子生产黑窝点3家,共查扣黑粽子1.7万个。

  经查处发现,这些“黑粽子”无商标、无生产企业名称,主要销往附近的马路摊群市场。

  除一些不良商贩看中路边卖粽子的“商机”外,还有一些也转战网络,打着“农家粽”、“私房粽”的旗号吸引消费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某网购网站上搜索“农家粽”发现,“农家乡土制作”、“妈妈手工包制”、“不含防腐剂”等成为宣传的说辞,大多每只2元左右。

  但是其卫生状况与质量保证究竟如何?高彦祥表示,网购没有品牌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在网上买别人自己加工的粽子是没保证的,因为既没有生产日期,也不知加工工艺。”

  食药监总局也发布了关于粽子的消费警示,表示要通过正规可靠渠道购买并保存相应购物凭证,要看清外包装上的相关标识,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和地址、成分或配料表、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标识是否齐全;查看包装是否完整或真空包装是否漏气涨袋、散装粽子有没有变质;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不要购买超过保质期的产品。

  打开的粽子常温存放不得超过2小时

  对于真空包装类和速冻类粽子,食药监总局提醒,购买后按照标签所示方式保存,并按照标示食用方法加工食用。散装粽子注意适量买入,最好是现吃现买,避免粽子变质。生熟粽子分开贮存,打开的粽子放在室温下不得超过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