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药材加工方式受质疑 中药材保存可否去硫化

药材加工方式受质疑 中药材保存可否去硫化

  云南白药等多家企业的中成药被指二氧化硫超标

  近日,有媒体刊出《多种止咳药被检出硫磺》的文章,文章称,由于使用了硫磺熏蒸过的浙贝作为原料,四家医药企的五种成品药中被检测出较高硫磺含量。云南白药集团、哈药集团、通药集团、太极集团等知名企业均被卷入其中。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四家企业分别在第一时间对报道中检测方法的准确性提出质疑,均称自家药品符合国家规定限量标准。

  无论检测结果是否在《中国药典》允许范围内,中药材浙贝在加工环节使用了硫磺熏蒸的事实不曾改变。普通消费者更关心的是,中药材中残留二氧化硫是否会伤害*健康,通过硫磺熏蒸中药材的传统方法可否被绿色环保的现代技术取而代之?

  中药材残留二氧化硫:少量不会影响健康,多量则存安全隐患

  专家回应

  2011年,国家药典委员会在《关于在中药材及饮片中控制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限度的公示》中提到,硫磺本身是中药材,属于低毒性药物,临床常用剂量为1.5-3克/日,硫磺具有消毒、保鲜、漂白、防腐作用,对于部分含水量高、难以干燥、易发霉、变质、生虫的中药材,我国药农传统习用硫磺熏蒸的产地粗加工方法。

  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主任委员杨响光表示,一般来说,经硫磺熏蒸后的药材会残留少量的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类物质。中药材及饮片不同于食品,由于平时不常服用,因此其摄入量相对较少,且经硫磺熏蒸后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中残留的挥发性二氧化硫,经过药材储存等环节,残留量会进一步降低。

  由于少量残留的二氧化硫进入体内后会生成亚硫酸盐,并由组织细胞中的亚硫酸氧化酶将其氧化为硫酸盐,通过正常解毒后最终由尿液排出体外,再加上机体自身存在有内源性的亚硫酸盐,能耐受一定水平的亚硫酸盐。因此,少量的二氧化硫进入机体不致造成伤害。但是过度熏蒸,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

  正是由于考虑到过度熏蒸带来的安全风险,所以才对相关药品设定残留限值。这个限值需要中药材加工企业(基地)、饮片企业、中成药生产企业、中药饮片批发零售机构把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管。硫磺熏蒸在食品行业中也用于防腐、抗氧化,如水果干类、蜜饯凉果、干制蔬菜、经表面处理的鲜食用菌和藻类、粉丝粉条、食糖的加工。

  中药材保存方法:绿色环保技术有望取代落后的硫磺熏蒸法

  杨响光指出, 我国中药材种植和产地初加工的基本状况大多以个体农户为主,存在着多、小、散的特点,很多中药材的产区生存条件恶劣,生产方式落后。

  国家药典委关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增补本有关增修订内容的说明中表示,当前种植农户小作坊分散式的硫黄熏蒸是一种落后的加工方式,应鼓励、支持、引导其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的加工方式,并逐步转向采用现代化、绿色环保的新技术来替代。

  据了解,安徽省率先在亳州落地了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的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实现了集标准化初加工、标准化包装、标准化养护、追溯于一体的全链条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新模式。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尽量在5年内做到90%亳州地产药材经过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的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加工,最大化地避免硫磺熏蒸等问题。

  另外,国家还有部分中医企业在中药材产地(例如:山药)建加工厂,实现了中药材产地无硫初加工。

  新技术的应用虽然增加了饮片加工成本,但无二氧化硫残留的中药材及饮片却能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这种新旧更替的方法值得推广并鼓励。鉴于此,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正立项进行替代技术研究。只有立足政策引导、推进多方协作、保障措施落地,才能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中医药发展的新动力。

  王女士心跳时快时慢,有时每分钟狂跳140多下,有时却只有30多下。医生说,这种心跳“打摆子”的情况,医学上称为“快慢综合征”,用药不当会加重病情。

  王女士今年67岁,最近她出现了奇怪的症状——总是头晕乏力,全身没劲,还莫名其妙晕倒过几次。

  前日,王女士到医院老年科就诊,主任医师通过询问病情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王女士的心率就像“打摆子”,一会快,一会慢,快时超过140次/分钟,心里像揣了只暴躁的兔子,慢时只有30次-40次/分钟,容易晕倒。

  陈医生介绍,这样的病在医学上称为“快慢综合征”,属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一种,20岁-90岁均可能发病,50岁以上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它主要与心脏的最高“指挥官”——窦房结“罢工”有关。

  心脏与*其他器官的明显不同在于,它能自律地搏动。窦房结是心脏右心房上一个由特殊细胞构成的小结节,可以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电流,电流再按传导顺序传送到心脏的各个部位,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

  窦房结每发生一次冲动,心脏就跳动一次,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是心脏正常的跳动。

  反之,如果心脏的跳动不来自窦房结的冲动,那就是发生病变了。心脏的跳动乱了,最终导致心率过慢,继而导致主要脏器供血不足,就会出现胸闷、心悸及心绞痛等,脑部供血不足则会导致失眠、眩晕甚至晕厥等。患病后也可能出现心跳过速,加重心脏负担。

  心率的这种高低起伏,几乎没有规律可言,患者往往因头晕、晕倒等原因就诊,由于该病症多因冠状动脉缺血引起,陈治卿特别提醒,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疾病的老年朋友提高警惕。

  医生表示,快慢综合征主要治疗方法是在体内安起搏器。

  由于患者的心率处于忽高忽低变化中,当为了降低心率使用减缓心跳过速的药物时,很可能赶上心跳进入“慢模式”,给慢下来的心率雪上加霜,诱发晕倒等问题,所以,单纯的药物治疗疗效较一般,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加重原有心脏病症状。

  相关链接

  1、快慢综合征的概念

  1973年Kaplan BM等首次提出了快慢综合征这一概念,认为是所谓的病窦的一种类型。病窦的病因非常复杂,可能涉及窦房结退行性变、离子通道异常以及心肌缺血,导致窦房结的冲动形成障碍和/或冲动传出障碍,从而引起一系列心律失常,其临床表现是以缓慢性窦性心律失常为基础而产生的头晕、晕厥等症状,同时也可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等。

  针对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交替出现的情况,1968年Ferrer先提出了慢快综合征,临床上又称为缓速综合征。

  “慢快型”与“快慢型”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存在严重和持续性的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房阻滞等证据,房颤、房扑或房速发作前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快速性心律失常为被动性;而后者在无房颤发作时表现为正常窦性心律,房颤、房扑或房速发生在正常窦性心律基础上,即快速性心律失常为主动性。

  近年来随着对于房颤触发机制的认知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飞跃发展,在临床中逐渐认识到,快慢综合症中的房颤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亦可能是由肺静脉和(或)腔静脉内肌袖的电活动驱动和触发心房活动所引起,通过导管射频消融隔离大静脉与心房间的电连接而获得根治。

  随着治疗后房颤的终止,其后出现的长时间窦性停搏和严重窦缓也会随之消失,这个结果使我们不禁对阵发性房颤伴长间歇这种快慢综合征的潜在机制进行了重新思考,为这类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临床表现

  快慢综合征患者常常感心悸和胸闷,同时发生晕厥的频率也较高,因为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停止后的长时间停搏,这种停搏比一般普通型病窦患者的窦性停搏时间更长,有资料显示可以出现超过10秒的停搏。

  除了因为心率缓慢引起的脑供血不足症状外,快慢综合征患者具有血栓栓塞的高风险,因而,卒中可能是快慢综合征患者的首发症状。

  快慢综合征患者有时仅凭普通心电图不能确诊,需要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和长时间的心电监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①无房颤时,窦性心律正常,或有间歇性无症状性窦缓,有的病例表现为未下传的房性早搏二联律所致的心动过缓。

  ②平时有各种房性心律失常,均在正常窦律时出现,而不是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后发生,房颤表现为短阵或阵发性。

  ③窦性停搏或交界区逸搏均出现在房颤等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终止后。

  ④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敏感,低剂量即出现严重窦缓,或/和使房颤终止后的窦性停搏加重。

  ⑤心电生理标测证实房颤等房性心律失常多与起源于肺静脉或上腔静脉等触发/驱动电活动有关。

  ⑥导管消融对触发灶起源的大静脉电隔离后房颤能得到有效控制,窦性停搏现象可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