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家也做广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然而你是否知道,医药广告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那时的诊所和药店十分讲究“市招”,所谓“市招”实质就是医药广告,且颇具情趣及行业特色。
我国古代的医药广告兴起颇早,其中以宋代最为突出。如《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赵太丞家,治病兼售生熟药,门前竖起高出屋檐的布制大路牌广告,突出介绍各种中药丸散膏丹治病的神奇作用,广而告之。南宋御医王继先,祖上传一灵验丹方,名为“黑虎”,王氏以“黑虎王家”作为市招,名闻遐迩。汴京城中有一专售疝气药的李家药肆,因为病人少,便请名匠刻制了一头木牛作为市招,结果求药者络绎不绝。宋饶州高姓,世售风药,其商标为一大力士手执叉钩,牵一黑漆木猪,人称“高屠”,自树商标后,求购风药的病人不断增多。文字市招甚至影响到近代,例如旧时北京的爱德堂药房,置有一个写有“爱德堂沈家祖传七代小儿珍丹只此一家别无二处”的二十一字冲天招牌。
有趣的是,古时一些药店就已善用名人效应。如南宋临安的严某,坐堂行医兼开小药铺,专治痢疾,病人不多。一次恰好碰上宋孝宗患痢疾久治不愈,应召入宫。严某治愈了皇帝的痢疾后,皇帝大喜,授其官为防御,又赐以金杵臼。于是严家打出“金杵臼严防御”的市招,从此药铺名声大振。还有一位妇科医生陈沂,因为治好了康王赵构王妃的病,康王赏赐御前罗扇。陈氏子孙后来散布浙江各地,传家宝物御前罗扇自然没法分家,于是后世就在各自门前竖起一把木制的大罗扇以为市招,“大扇陈”在浙江绵延数百年而不衰。与此类似的还有“金钟李氏”,因治愈皇子肠疡,皇帝赐官不做,却接受了所赐的金钟,悬在门上,从此,“金钟李氏”名噪数百年。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品——对联,更被药店广泛采用。过去有个医师叫程道周,他在自家的药店题了一副对联“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从联语中人们就能体会到程先生的济民之心。此与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有异曲同工之妙,顿时便缩短了药家与顾客的感情距离。又如“借他万国九州药,救我呻吟痛苦人”等均寓意深刻。而“熟地迎白头,益母红娘一见喜”;“淮山送牵牛,国老使君千年健”等药名联,不仅体现了经营特色,还让人置身于妙语连珠的诗词氛围之中。
善用实物模型也是古代医药广告中又一奇妙之处。如“悬壶(壶是古代盛药的葫芦)”便是药店、诊所的标志。一些走江湖的郎中也身背葫芦,作为行医的“招幌”。有的药店还悬挂“鱼符(用石片或木头雕刻的鱼形幌子)”作为象征,因为鱼不分昼夜,总是睁着双眼,悬挂鱼符就意味着这家药铺不分昼夜为病人服务。元代熊梦祥《析津志》中描述“医小儿者,门首以木刻板作小儿”,“又有稳婆收生家,门首以大红纸糊篾筐大鞋一双为记”。又如某眼药铺所绘药品“眼药酸”的商标是“一头戴皂色高冠,身穿橙色大袖长袍者,此人身前身后挂有成串的眼睛球,冠两侧亦各嵌一眼睛球,所戴冠前尚挑一个眼晴球,身挎一长方形袋囊,上面也绘一大眼睛球”。直到明清时期的北京眼药铺,悬挂的白木板上还是绘着几只人眼睛。
还有一些串铃卖药的江湖郎中,一手持串铃摇动,一手持招牌,在民间流动行医,或设地摊卖药兼为人治病。为求人来买,有的郎中常持竹板敲打,并用嘴宣传,江淮地区称此为“卖嘴郎中”。
-
颈椎病头晕如何缓解?颈椎病患者会出现头晕的现象,主要是压迫神经造成的,按摩百会穴能有效改善颈椎病的问题,平时也要经常的活动颈肩部位,坚持做颈
-
狗皮膏药的由来 中医带你来了解我们都知道膏药对于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的治疗有着显著的作用,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狗皮膏药,尤其北方人更喜欢狗皮膏药来治病。那
-
吕不韦养生观念之“养生三患”古代有很多的名人,比如吕不韦就是其中的一个,吕不韦是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来还担任秦国的丞相。《吕氏春秋》
-
中医趣谈 中药黄连的传说故事我们常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有关黄连的中医常识。黄连是中医常用的一味中药,药用价值非常的高,
-
养生之道 宋美龄的四大养生秘诀说到宋美龄,我们都有所了解,是蒋介石的夫人,也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宋美龄夫人也是一位养生专家。宋美龄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