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咳嗽、气喘分热性和寒性

中医治疗咳嗽、气喘分热性和寒性

秋季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同时也是哮喘高发季节,病人常常出现咳嗽或气喘。随着气候逐渐变冷,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也会进入高发期,临床表现主要为“咳、痰、喘”,这类疾病往往反复发作,病史长。那么中医如何治疗咳嗽、气喘呢?

中医治疗咳嗽、气喘首先要分病性属热性还是寒性,才能选用不同药性和作用的中成药正确治疗。如果是咳喘寒证用了凉药,就像“雪上加霜”,往往会用药无效或拖延病情;如果是咳喘热证用了热药,则会“火上浇油”,往往加重病症。

怎样区分寒性咳喘和热性咳喘呢?如果咳喘有痰,痰很清稀、或有泡沫、量多,人感觉怕风、怕冷,多是风寒引起的寒性咳喘,要选用宣肺散寒化痰止咳的中成药,如通宣理肺颗粒、小青龙口服液等。如果咳喘痰黏稠,难咯不畅,颜色偏黄,或喉咙疼、口干,属于热性咳喘,应选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中成药,像急支糖浆、清肺消炎丸、十味龙胆花颗粒等。若秋天燥咳无痰、咽喉干燥,可选用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药。

同时,咳喘还要分虚实,像感冒、急性支气管炎造成的咳嗽,属于受邪引起,中医在治疗时讲究透邪、宣肺。不要着急镇咳,如果过早使用镇咳药,短时间好像咳嗽的症状会得到减轻,但之后有的患者可能出现胸闷不畅等不适。而慢性咳喘,往往迁延难愈,经常伴咳嗽无力、虚弱多汗、四肢发凉者,是虚证的表现。如果痰多色白,可以用桂龙咳喘丸、固本咳喘片等。

精彩阅读:

女人需要“低温养生”

秋季养生首选益肺保健操

不同手指的月牙痕代表意义不同

秋季养生离不开争“蜂”吃“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