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

痛经属于祖国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创造性地提出瘀血为其基本病机以及创立了活血止痛的治疗法则,其对痛经症状和治法做了初步描写。接着是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月水来腹痛候》:“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至令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手太阳、少阴之经”,提出了痛经的病因病机。后来,明清时期《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对本病辨证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宋代女科秘书》、《傅青主女科》等对本病治法及方药作了大量的探索。历代医家通过实践,为临床论治痛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 病因病机

历代医学家所论述虽有侧重,但多数认为痛经的发病原因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六淫为害等,并与素体情况及经期或经前后的特殊生理环境有关。中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由于血海由充盈渐之转为泄溢,气血变化较大且急骤,这时情绪波动、起居不慎或外邪乘虚而入,均易导致冲任失调、瘀血阻滞,或寒凝经脉、气血不和,胞宫经血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

2 辨证论治

戴氏云:“经水来而腹痛者,经水不来而腹亦痛者,气血俱虚也。”朱丹溪云:“经水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再如《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所以,临床上应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辨其虚、实、寒、热,辨证要抓住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疼痛程度,以及月经期、量、色、质,兼症、色、脉进行辨证分型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