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身观-心身医学与健康
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在充满着竞争的现实世界中,讲究速度和效益,各种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使人们的紧张心理伴随着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身疾病逐步增多。
于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心身医学体系自确立至今,虽然不过七十年左右,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传染性疾病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在充满着竞争的现实世界中,讲究速度和效益,各种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使人们的紧张心理伴随着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身疾病逐步增多。于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心身医学体系自确立至今,虽然不过七十年左右,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心身相关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毒药未兴,针药未起”的上古时代。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问世,不仅标示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而且对心身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医心身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这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它不仅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当前创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人生大有裨益。
狭义概念:
主要指研究心身疾病(简称心身症)——即“心理生理疾患”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治和预防的学科。
广义概念:
是研究人类同疾病斗争中一切心身相关的现象。涉及医学、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其含义非常广泛,是当前国际上引人瞩目的新学科之一。
心身医学科学体系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有60年左右的历史。心身医学一词是德国精神医师亨罗斯1818年在讨论市面正式提出的。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心身医学的开拓者之一邓伯(Dunber)加以采纳,并于1939年在他领导出版地《美国心身医学杂志》诃944年建立的美国心身医学会加以推广。
心身医学的研究范畴:(不仅仅限于某一器官和系统的疾病本身,也不仅指疾病的病力学)它是研究疾病的倾向性、易患性、疾病的起因、预后、病前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前驱性特征,心身相关规律。(在概念、研究范围方面有广义、狭义两种观点,迄今仍有很大分歧)
心身医学是从心身相关的基本立场出发,考察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试图提出“综合——整体性医学学科”。其理论基础是“心身相关原理”。
一、中医对心身关系的基本认识
1、心身关系的理论基础:天地人三才一体医学模式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它要求人们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此《内经》比较详尽地考察了人以及人与天的关系。“人者天地之镇也”,“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生物体,关于天的知识必须通过*和人的活动得到验证。把人的研究放在天人关系理论的中心地位。
中医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下,确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中阴气与阳气相结合产生了生命体,所以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天地大宇宙,人生小宇宙”。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时空之内,人的生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因此,中医学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以分析考察其机能状态,结合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诊断、治疗、预防等一系列医学实践活动,是医学的基本原则。人的身心活动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与制约,而心身本身也具有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中医学还认为社会环境对人之心身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求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此天地指自然,“人事”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均可涉及心身活动。
近代心身医学强调指出,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征,人类疾病和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机体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一观点与中医学天地人三才一体观点十分吻合。
2、心身关系的本质:形神合一
中医认为,形与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形”指形体,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等;“神”指生命机能,包括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形神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形与神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在医学中是机体与功能、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中医学的发展使这一哲学命题得以充实和完善。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是肉体(形)与精神(神)的统一体,精神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机能活动,心身问题的本质就是形神合一。人的生命(神)本于父母两精(形)的结合,形神俱备乃成为人。人是形神相偕的统一体,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形没有神的依附就徒存躯壳而已。明医家张介宾对形神关系作了精辟的概括:“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形神分离意味着死亡。形神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重要的生命观,也是心身理论的本质所在。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促使人们用整体的医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
人类的生命活动有两大类,即生理性活动和心理性活动,而中医学认为主导*生理、心理活动的是心。《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张介宾诠释得很清楚:“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涵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中医所说的“心”,与现代解剖学中心的概念迥异,它包括主宰血脉运行的“血脉之心”和主宰精神活动的“神明之心”(包括脑的功能)。心在整个*心身活动中好像“君主”那样起到统率作用,所谓“神明”,是进行心理活动和统率全身生理机能的特殊能力。“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可见,中医心身观的主要特点是由心总统*的生理和心理(即形和神)功能。
中医对于心身健康问题具有独特的理解。《内经》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引起当前心理问题增加原因很多。首先,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有竞争必然有人成功有人失败,都可能使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迅速发生着变化,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着冲击和震撼。其中一些人在躁动、在焦虑,发财的欲望在迅速地膨胀,可他们对商海的风浪却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于是发财梦还未做完,人已经掉进了痛苦的深渊。
2、形神兼养,调节心身关系
-
老人高血脂怎么办?控制饮食很重要老年人如果有高血脂的问题,应该要合理的控制饮食,最好通过药物进行调理,能改善高血脂的问题,并且要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
男性壮阳吃什么食物呢男性拥有超强的性能力,并且身体保持强有力的力气,使其都表明着男性有充足的阳刚之气,但随着男性的年龄增加,尤其是长期从事重
-
夜间盗汗的常见类型及治疗偏方很多中老年人会有不少睡眠问题,例如失眠、夜间盗汗等等。夜间盗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就是在夜间睡觉时,身体会出比
-
放屁太多怎么办 中医帮你管理“屁”事放屁太多怎么办?放屁虽然是身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之一,但是如果出现了放屁多,放臭屁的情况,那么就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了。放屁多,
-
亚健康的类型 辨证治疗很关键如今亚健康的人群是越来越多,那么你知道亚健康的类型有哪些呢?亚健康是健康的一种游离状态,又称为“机体第三状态”或“灰色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