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八杯水真的健康吗?
中国古代没有一部典籍要求人们多喝水。每天八杯水纯属以讹传讹,骗局的起源可以百度,这里不再赘述。除了在高热或者扁桃体化脓的时候可以多喝点,否则每天八杯水,真的没有必要像现在这样被广为传播。古人代代相传的饮水观:呵护阳气,晨不多饮;听从身体的声音,不渴不饮;三口即止,留有余地;饮必热饮,避其阴寒之性。
推荐阅读:喝水有学问 3类水不能喝
一、晨不多饮
这是对晨起一杯水的质疑。按专家的观点,经过一夜的睡眠,身体开始缺水,晨起一杯水可帮助肾脏及肝脏排毒。真的是这样吗?古人讲“君子不器”,放到医疗这个比较小的层面,叫做“我身不器”,就是我们的身体不是一个容器,他有应激性,不是说我们想当然的喝点水就能把血液弄散弄淡。根据子午流注理论,肝、肾开穴的时间分别是半夜一点到三点和下午五点到七点,在人们醒来的时候这个排毒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再者,水是阴寒的东西,至柔之物,而早上人的阳气在上升,晨起一杯水,意味着你在阳气上升的时候,上面有至阴的东西往下压,这样喝水能舒服吗?不要以为只要是水,就对身体好,“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世界上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多了就是坏事儿。
二、不渴不饮
很多宣传资料说当你意识到你渴的时候,其实你已经非常缺了,所以应该提前喝水。不知道这个观念是怎样流传开的,实际在临床上毫无意义,只有害处没有好处。有的人喝多了不停地小便,自以为是在排毒,其实这样喝水非常伤肾,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还是回到“我身不器”的问题上,通常来说,你的身体要比你的意识聪明。健康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该喝。从经络角度分析,肚脐上一寸有一个穴位叫“水分”。顾名思义就是水分开的地方。中医的观念是这样,水喝到胃里以后,到了水分这个地方,会气化,气化后进入全身,流出来是汗,尿出来时小便。多喝水只能加重肾脏的负担。只有混杂在食物中的水,到了水分这个地方,才可以进入小肠并被*吸收。水分主水病,当水不分了,喝入的水直接进入小肠,造成肠鸣、腹泻,水分就是一个很好的穴道,针、灸都可以。
好文推荐:
三、饮必三口
喝水要小口,三口即止,留有余地。仔细回忆一下我们看过的古装片,看看古人怎样喝水。现代人光图快,灌水如牛饮,结果导致胃中存有大量冷水,不是尿出去,就是存下来,没有办法成为体液。在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大骡子、大马一天活干下来,出一身的汗,农民不让马直接去喝井里刚打上来的凉水,他会在水槽上面撒一层饲料草,因为马的鼻子和嘴是长一块儿的,它伸下头去喝水,那个草就呛它的鼻孔,马在喝完一口水后就得抬头打一个响鼻儿,把草喷出去。这其实就是强制它一口一口地喝水,如果不撒这个草,马跟人一样,渴得不行的时候也想快点喝水,但是如果咕嘟咕嘟地灌下去,第二天那牲口肯定就病了。老百姓把这叫做“炸了肺了”。
四、饮必热饮
上了年纪的人都会随身带保温杯,因为喝不了凉水。跟这些人讲水和牛奶都是阴寒之物,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水的古体字写法,正好是坎卦的写法。上面两横,中间一横,再下面两横,上下两个代表阴,中间代表阳,实际上水最有益的地方和我们要追求的地方正好是中间那根阳气。正因为水是阴寒之物,我们才需要喝温热的水,来发扬水中间的阳气而避开它的寒气。现在的年轻人打完球以后,冰水、冷饮咕嘟咕嘟直往下灌。冷饮喝到胃里,要靠胃把冷饮温到跟人的体温一样,日积月累,胃当然受不了。脾胃属土,肺属金,土生金,是母子关系,《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形寒饮冷则伤肺”。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其实就是胡乱喝出来的。
小编今天对八杯水的质疑是否带给读者一些思考?现代人忙于各种事情,媒体人又在中间不断加入新鲜的东西以刺激大众,致使喝水这样一个每天都在重复的事情被错误的引导而不自知。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几千年来渗透到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古人远比我们想象的优雅。读者如果有心,那就从喝水做起,给自己、给家人一个健康的体魄。
好文推荐:
-
老年人头晕失眠怎么办?生活中不少老年人会出现头晕失眠的状况,造成头晕失眠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可能是精神紧张引起的,也可能是烦闷的情绪引起的,睡眠
-
山药怎么吃好 推荐4款祛湿食谱山药怎么吃好?我们都知道山药是甚好的养生食材,适当的食用山药可以起到补脾养胃,祛除湿气的功效,春季时节我们容易受到湿邪的
-
吃什么能补肾壮阳 推荐三道“男人菜”中医讲究食疗养生,不同的食物有着不同的营养价值,也有着不同的食疗功效,那么吃什么能补肾壮阳呢?这是男性朋友们都想了解的。
-
春季喝什么汤好 推荐三款养生靓汤春季喝什么汤好?饮食养生是一个很好的养生方法,汤品是不错的选择哦,喝汤更容易让我们吸收其中的营养,适当的喝汤对我们的消化
-
小编总结 食用味精的八个误区味精是家庭主妇们下厨的必备调味品,在美食中加入一些味精,那么菜肴的味道会立刻变得鲜美起来。但是食用味精也是有很多的讲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