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远离血液病

中西结合远离血液病

对于血液病,很多人“谈血色变”,因为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数的血液病都是不治之症。现代医学对血液病的治疗多应用激素、化疗等方法,但副作用大,病人治愈率低、易复发。

近年来,由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不断成熟,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许多疾病都得以治愈,显示了中医中药对于血液病治疗的巨大优势。

血液病

其实,用中医中药防治血液病历史悠久。对于血液病证病因病理的认识,古代中医典籍中虽然没有现代血液病的各种病名,但在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中早有贫血、出血及血液肿瘤等类似病症的记载,如“血脱”、“血枯”(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血证”(相当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出血)、“马刀夹缨”(相当于恶性淋巴瘤)、“急劳”、“虚劳”、(相当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等,在这些记载中几乎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所有血液病。

“在血液病的防治方面,我们既要保持西医不落后,又要发挥中医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切实为广大患者提供简便、有效、价廉的服务,从而让中医中药真正服务于广大市民。”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血液科医学博士曾英坚指出,在血液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明显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各种血液病中,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病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属于中医中的“虚劳”、“血证”、“血枯”、“虚损”等范畴。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化学因素,例如非环保油漆、染料中所含的苯,药物中的抗生素氯霉素、解热镇痛药保泰松、安乃静等;生物因素,如乙肝病毒、EB病毒、微小病毒B19、HIV病毒;物理因素,如各种强度较大的放射线、电离辐射等等。

据曾英坚博士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征为全血细胞的减少,如果红细胞减少和血红蛋白的降低会导致明显的头晕、乏力、心悸和气短等贫血症状;如果是白细胞减少,*的抗感染能力就会下降,出现各种感染(以口咽部感染和肺炎最为常见),表现为持续和难以控制的高热;如果血小板减少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体表以及内脏出血,甚至严重者会出现致命性的颅内出血。

“如果单纯以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其治疗措施往往起效较缓慢,患者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仍要依赖于反复输血来维持正常的身体功能。在某种情况下,还会出现病情加重,导致死亡。”曾博士认为,如果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中药辩证用药,能明显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能够提高85%左右,所以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一个优势病种,这也是被西医界广泛认同的。

在病因上,中医学认为“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血”,同时结合西医学骨髓造血的理论,提出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与肾精亏虚有关,因此在治疗方主张脾肾双补,经过实践证明疗效突出。“在临床上采用愈障生血汤(由淫羊藿、补骨脂、鹿角胶、黄精、黄芪、当归、党参、鸡血藤、田七片、甘草等药组成)辨证加减,同时坚持常规的西医用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曾博士认为,每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都应使用中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双管齐下,确保最终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