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生活中造成的误区
在如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普通大众的心中,心理学作为社会生活在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引导我们走过人生的坎坷,也有些充斥着“谬论”,是有关人性的错误认知的集大成者。我们大家都会被心理学谬论愚弄,因为大多数谬论都与我们的直觉、预感和经验吻合。
谬论一:发泄怒火有利健康
人们总是认为,发泄怒火比抑制愤怒更健康。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发现,观看悲剧表演有助于宣泄负面情绪、熄灭怒火。
大众传媒也使我们确信愤怒是魔鬼,必须通过“大发脾气”、“泄出心中怒火”来抚平。一些流行疗法鼓励人们生气时尖叫、打枕头或往墙上扔球。
然而40多年来的研究显示,发泄愤怒实际上会增加攻击性。在一项实验中,受到别人冒犯后猛敲钉子发泄怒火的人,变得比没有敲钉子的人更加刻薄。美国心理学家克雷格·安德森和布拉德·布什曼的研究表明:玩暴力电脑游戏会增加人们在日常社会情境中的攻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利特雷尔认为:只有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或者进行过意在减少挫败感的沟通,发泄怒火才有效。所以,如果因同伴一再忽略你的感受而不爽,冲对方咆哮不会改善境况,但冷静而果断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通常能平息自己的怒火。
为什么这个谬论如此风行?或许是因为,把愤怒发泄出来让人们感觉立刻“爽了”,不过大多数时候,愤怒会自己平息。
谬论二:因材施教无差生
把“学习方式”输入搜索引擎,你会找到数十个网站,声称可以在几分钟内测出适合你的学习方式。这是以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为前提的:当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时,学生才能学得最好。
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这一观点已被奉为圭臬,许多畅销图书和讲习班都对该观点大加颂扬。然而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难被可靠地区分,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不同情境中常常显示出很大差异。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数研究没能证明“匹配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能提高学生的分数。反而是一些不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通用教学法比如对学生寄予厚望、为他们提供动力以及实现目标的技巧等获得的效果更好。
至于“匹配式”教学法鼓励对学生扬长避短进行教学,实际上可能会适得其反。从长远来看,学生需要学会弥补缺点,而不是一味逃避。
-
你喜欢的早餐 测测你内心的性格其实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每个性格都是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那么大家都想知道自己的内心的性格,
-
心理测试:测试下你的心理是否健康自己应该怎么样知道自己的心理是不是健康的呢?其实有一些小测试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只有自己在家里面自己学着,去测试一下自己的
-
心理压力大 不妨多吃这4种食物现在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在增加,为了能赶上社会发展的一些进步,所以加班的努力成为了自己未来开阔的一个空间,所以这个时候身上的
-
治疗长期失眠 首先要知道诱因近年来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表明,多数失眠与心理或生理疾病密切有关,失眠既可能是某些心理或生理疾病的症状之一,也可能是一些心理
-
男人有钱就变坏是怎么回事呢?现在的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好了,而且很多男性朋友们的工资也是越来越高了,可是大家都发现了吗?工资越来越多的男人,有钱了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