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的世界大一点才不会极端
当我们沉溺在自己小小的世界时,很容易越走越窄,走向极端。最近网上有句非常流行的话“旅行和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一个在路上”,其实也不过是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更大。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最近,下班的车途是在梦中度过的。一觉醒来,一杯卡旺卡,新华书店台阶一坐,《苏菲的世界》,亚里士多德的现实世界与柏拉图的乌托邦对立的影子论。啊,我没有研究哲学,我这枚笨蛋没那么高智商,只是试着,学着,用那个思路去中和一下自己某些的极端思想。
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能力研究高深的学问,但是,可以试着用他们的思路去解决其他问题。
很多人抱怨公司的制度和状态,口里幻想着其他地方的完美新世界。一个比例的公布,让外人都纷纷猜测和询问,于是,很多人加班加点,只是希望能够减轻危险段的风险。说起来,与人人骂人人做的中国式无视信号灯聚集过马路的风格如出一辙。
读研的一个师兄,硕士换了专业,从踏踏实实旁听本科生专业课开始,自习实习,最后自己探索出感兴趣的方向,将所学的力学与数学专业结合,干了分析软件开发。每次听到大家的“勤奋”“刻苦”一类的称赞(当然,这也是大众所认为最廉价的称赞),他总是平静的说,“人太笨了,只有多花工夫”。其实,他非常聪明。比如,对我来说其难无比的泛函,在人家那里,考个90多分都是信手拈来的事情。我们毕业那会,他回校跟我们聚,一年之前北京真正的蚁族,房间小的只有一张床,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年后成了唯一一个月薪翻倍的新人。
好像写成了励志故事。但,是真实的。
网上转载疯了的话“旅行和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一个在路上”。也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你第N遍听到说“人生梦想”就是一包一人一相机走遍世界名川河流的时候,是不是有种山寨遍布的感觉?梦想还是自己的吗?还是被引导成的呢?
美籍的犹太族德人弗洛姆,哲学心理学大师,他最有名的《爱的艺术》中有个观点,孤寂是恐惧的根源。摆脱的方式之一就是一组人做一样的事情,大家觉得彼此一样,没有差异,觉得安全。但,一撇一捺是个人,存在着自我意识,怎么办?于是,把社会的价值观等同自己的,然后在一些无关紧要的表面做文章来昭显独特。
我以前很反感这种形式。所以,一听到“迷茫就去西藏”,“疲劳就奔丽江”,就感觉原本对纳木拓和天山的心心念念也开始蒙尘。
我觉得把自己绕进了那个柏拉图式出洞的强烈意象中。想法太多做事太少是个大毛病,坐谈手脚如何配合是学不会游泳的,就像纸上谈兵的也做不了军事家,理想主义不实践都变成了空想主义。反而,在人、事的摸爬滚打中,有心也许也自能摸出一番理论来。所以,理论这个东西,就像“书本是人的精神食粮”这种说法,头脑同身体一样,不再是之前极度缺乏所以越多越好了,要适度,要消化,要匹配才行。活在当下,其实才是个大真理和大智慧。
好文推荐:
-
5条建议让你远离抑郁人到中年以后我们都知道年龄也是越来越大,而且突然退休以后大家是不是感觉特别的不舒服,很多人都感觉特别,很孤单的,可能心理
-
中国三大独特的自身特征工作压力大了之后就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毛病,而这些大家更是要好好的去发现,特别是在我们的生活和身边总是会看见有一些人会选择
-
其实每个人都能获得\"洪荒之力\"相信这个8月很多人都在关注巴西里约奥运会了,8号孙杨杜丽失金很多人都觉得很可惜,尤其孙杨火霍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很愤愤
-
心理剧迷:高温假就要心理大剧陪你炎热的夏季,尤其是40度的高温天气,如果这时候我们宅在家里吹着空调吃着西瓜,再美美地看上一部心理大片,简直是太酸爽了。好的
-
我们需要什么样"心理资本"什么是“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其实就是指的一种心理状态,拥有好心态、正能量,心态越好、能量越高你的心理资本就越高。心理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