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恐惧来自无知和偏见
为什么会造成杀伤力如此巨大的恐惧呢?专家说:历史上任何超级的可怕疾病都会带来相关的恐惧症,如狂犬病恐惧症、癌症恐惧症,病人由于对某种疾病怀着深深的恐惧,而不断“强化概念”,认定自己已被击中。
艾滋病,作为当代社会中的一种可怕疾病,也不例外地催生了大量的恐惧。然而,这种恐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无知和偏见而产生的。
据专家介绍,对待艾滋病恐惧病患者,心理治疗是关键。首先,取得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与合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医生要以同情、理解、诚恳和耐心的态度认真听取病史和进行体查,以科学而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性病常识,用乐观的语言向患者逐一报告检查的正常结果,同时做出符合逻辑的明确结论,并为患者保密。对认识和思想上有明显错误者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善意的批评。地坛医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组织专家和患者座谈,请艾滋病感染者和恐惧症患者沟通。记者亲眼目睹了一位乐观的艾滋病感染者的“现身说法”:“没感染前我一无所有,现在我有了一家公司,两辆私车。你们最坏的情况也不过就是像我这样,还有什么可怕的?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
然而,仅仅治疗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并不足以解决艾滋恐惧的根源。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皮澳特博士曾说过:如果耻辱和歧视问题得不到解决,艾滋病也就得不到解决。
对待艾滋病,两种态度最要不得:一种是恐惧,恐惧是保护自己的本能,恐惧的来源是不了解;一是歧视,歧视来自对艾滋病的无知和偏见。因此,要走出恐惧,首要的是战胜无知和偏见。
为了消除艾滋恐惧,我们需要正确的认知。以下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病人共同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一起进餐或吃病人做的饭,一起游泳、握手、拥抱,共用卫生间、办公用具、电话机、水杯、餐具、卧具。此外,打喷嚏、蚊子叮咬也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传播并不像炭疽、鼠疫那样可以通过空气和日常接触传播,不需要将他们与社会隔离。
除了正确认知,还需要在社会中宣传艾滋知识,加强对艾滋病的预防和防治措施的普及。公众需要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的安全套等避孕措施,以减少艾滋病感染的风险。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与支持。歧视和排斥只会加剧患者的心理压力,使他们陷入孤立和恐惧之中。我们应该给予患者尊重和理解,帮助他们重建自信,继续生活下去。
战胜艾滋恐惧的关键在于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艾滋病。当我们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消除无知和偏见时,我们才能真正摆脱恐惧,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做出更大的努力,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温暖和支持。
-
当恋爱遇上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它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对感染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然而,由于对
-
当防艾遭遇传统习俗在防控艾滋病的工作中,不同国家由于文化和习俗等因素,对于针对这一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能遭遇困难甚至失败。其中一个例子就
-
当艾滋感染你的“心”随着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度开始提高,同时也出现因对自己某些行为的疑虑而患上“艾滋病恐
-
蛋白质:艾滋病的隐形外衣艾滋病毒一直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科学家们持续努力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近日,埃默里大学医学院、耶基斯国家灵长
-
单位体检检查艾滋病吗近日,有网友就单位体检项目是否包含艾滋病检测向相关部门咨询。根据艾滋病检测试纸网的回复来看,单位体检项目并不包括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