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儿科 > 脐疝 > 脐疝常识

了解脐疝的相关常识

了解脐疝的相关常识

很多的婴幼儿会出现脐疝的症状,受到脐疝带来的危害,这种疾病是当前最为多见的一种疾病,而且对于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危害严重,可能您好对于该病是缺乏认识的,在这里小编就为朋友们介绍一下脐疝的相关常识是什么。

小儿脐疝属先天性疝,发病原因有脐部发育不全,脐环未闭;或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疤痕组织薄弱。在婴儿用力、啼哭、咳嗽或便秘等腹压骤增的情况下,内脏可从脐部突出而形成脐疝。患者多见于出生后40-50天左右的婴幼儿。

脐部可见一球形或半球形可复性肿物。小儿安静卧位时,肿块消失。当用力、哭闹、咳嗽、直立等使腹压增大时肿物出现,肿物高出肚脐3--4厘米,皮肤表面亮亮的,像是要破的样子。但以手轻压可使疝内容物还纳入腹腔,并可听见咕噜咕噜水声,亦可摸到未闭的脐环。有时患儿会出现呕吐、食欲不振等现象。

小儿疝气的手术治疗不但困难,因小孩之各种器官和组织都较微细,精管、精索动脉等极易受到损伤,也可能给将来带来不育的影响,小儿因不配合治疗,术后大哭大闹等原因造成的合并症及复发率也很高,危险性也大。小儿疝气手术治疗常需全身麻醉,易损伤脑细胞,造成智力发育障碍。因此小儿尽量避免手术治疗。

对脐疝病儿,要耐心细心的护理,按时喂哺,及时换尿布,注意冷暖,尽量减少哭闹;定期做儿保健康检查,及时换尿布,注意冷暖,尽量减少哭闹;定期做儿保健康检查,及时添加钙剂及维生素d,多晒太阳,防止佝偻病的发生;因患佝偻病的小儿肌肉松驰,易合并脐疝。

婴儿脐疝指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发生于脐部薄弱处的疝。属先天性。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物,啼哭时更明显,嵌顿甚为罕见。疝环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自愈;2岁前可以等待或采用贴胶布疗法;已满2岁,疝环直径超过1.5cm者,宜行脐疝修补手术。

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用胶布贴敷疗法,即取宽条胶布将腹壁两侧向腹中线拉拢贴敷固定以防疝块突出,并使脐部处于无张力状态,而脐孔得以逐渐愈合闭锁。每周更换胶布1次,如有胶布皮炎,可改用腹带适当加压包扎。

如患儿已逾2岁而脐疝仍未自愈,应手术治疗。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无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回纳肠管,切除疝囊,于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通过了解上面的这些介绍,朋友们已经清楚的知道了脐疝的相关常识性的知识有哪些了,脐疝是生活中极为多见的疾病了,我们身为孩子的家长不可以小看该病,平时还要多去观察孩子的身体,如果发现了症状,就要注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