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儿科 > 脐疝 > 脐疝常识

婴儿脐疝的形成原因

婴儿脐疝的形成原因

孩子患上新生儿脐疝之后家长们要怎样帮助孩子治疗呢,大家都知道疝是一种对孩子的危害很大的疾病,那么家长们要怎样帮助孩子远离脐疝呢。我们下面就来和专家们一起学习一下这些知识吧,希望家长们能够很好的学习这些知识。

新生宝宝最怕病从脐入

别小看新生儿的脐部,若接生时消毒不严格,或家长护理时不注意,就会引起脐部发炎、出血、渗出、有脓液、脐轮红肿等。若有上述症状出现,尤其是脐轮红肿,有脓性分泌物,那就是脐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这是因为脐带结扎后留有脐血管断口,由于脐部感染时有细菌繁殖,细菌及其毒素很快就进入脐血管的断口处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缺乏,有可能很快地由菌血症发展为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约有30%~50%的败血症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幸存者也常有合并症,如硬脑膜下积液、低钠综合征、失明、失聪、癫痫或痴呆等。

新生儿一旦患败血症,临床症状极不典型,不像成人那样有高热,而是表现为少吃、少哭、少动或不吃、不哭、不动、黄疸加深,缺乏医学知识的母亲往往没有引起警觉。有一位母亲,孩子出生8天,吃奶很少,皮肤黄疸很深,不发热,不大哭也不大动,她还以为宝宝很乖,没有在意。过了3天,看看孩子皮肤越来越黄才着急了,抱来看玻医生问过病史要体检时,发现这孩子面色苍白,全身冰凉,心跳、呼吸均已停止了,而母亲还不知道。面对如此情景,年轻的母亲悲痛欲绝,呼天抢地的大哭。

医生提醒家长,正因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症状很不典型,后果又十分严重,所以要努力做好预防工作。新生儿败血症除了产后脐部及皮肤感染外,在产前及产时都可由于细菌侵入而发病,因此孕妇在产前要防治感染性疾病,加强围产期保健,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些孕妇突然分娩(急产),由于消毒措施跟不上,很可能引起新生儿产时感染,因此对新生儿要预防性的用抗生素并严密观察。

为了防止脐部感染,新生儿出院后,医院给带回稀碘酒、龙胆紫、双氧水及消毒棉球等。母亲可用上药给婴儿脐部消毒。同时尿布要勤换消毒,尿布不要覆盖在脐部,以免厌氧菌生长繁殖。预防脐炎,最好能为小儿创造一个洁净的、近乎无菌的环境,母婴最好采用抗菌系列产品,如抗菌织物制成的床上用品、内裤、毛巾及婴儿尿布等。

新生儿脐带的护理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脐带未脱落之前

脐带被切断后便形成了创面,这是细菌侵入新生儿体内的一个重要门户,轻者可造成脐炎,重者往往导致败血症和死亡,所以脐带的消毒护理十分重要:在脐带未脱落以前,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特别是尿布不要盖到脐部,以免排尿后湿到脐部创面。要经常检查包扎的纱布外面有无渗血,如果出现渗血,则需要重新结扎止血,若无渗血,只要每天用75%的酒精棉签轻拭脐带根部,即可等待其自然脱落。

第二阶段:脐带脱落之后

脐带脱落后脐窝内常常会有少量渗出液,此时可用75%酒精棉签卷清脐窝,然后盖上消毒纱布。以前曾经有人主张局部涂1%的甲紫(紫药水),因甲紫有杀菌、收敛作用,但由于甲紫的穿透力弱,有时表皮已有痂皮形成而底下却窝芷着脓肿,故现在多数主张采用蘸了75%酒精的棉签消毒。

但切忌往脐部撒消炎药粉,以防引起感染。如果脐窝有脓性分泌,其周围皮肤有红、肿、热、且小儿出现厌食、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肛表温度低于35摄氏度),提示有脐炎,应立即去医院诊治。

关于新生儿脐疝的护理知识家长们现在都知道了吧,家长们要知道孩子的健康是要靠家长们的呵护才能实现的,只有家长们知道了要怎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好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以后在生活中要更加细心的照顾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