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紧急救助猝死人员 及如何预防猝死
“猝死”听着吓人,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足够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自测知识,以及预防方法,完全不用过多担心。下面,我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才能避免猝死。
目前,从世界范围看,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三类疾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血管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心血管病常见的有:高血压病、心率失常、冠心病等,而冠心病是心脏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在冠心病患者的死亡中,有50-60%为猝死,猝死即为瞬间发生或距症状起始1小时内的意外死亡。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的直接致死机制为心室颤动。而导致猝死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大量吸烟、高血压、心脏肥大、过度肥胖、过度紧张的生活方式等。
因此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要做好以下几点。
1、定期体检: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因为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脏性猝死,经常会找上貌似健康的人。特别是心脏有器质性病变,但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
2、戒烟:吸烟的危害众所周知,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3.6倍,吸烟与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有协同作用,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成倍增加。
3、平衡膳食:选择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牛奶、大豆等。宜吃植物食用油如:花生油、菜子油、玉米油等,多食富含食物纤维的粗粮、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多食新鲜瓜果,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
4、控制体重:防止肥胖。肥胖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不利的负担,据研究资料显示,体重超过5kg,心脏的负担即增加10%。
5、积极治疗原有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6、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精神过度紧张还会诱发心率失常,情绪激动很容易诱发冠心病等身心疾病,甚至还可以使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发生心肌梗塞等意外。因此要做好在紧张中松弛情绪,自我调整。
7、生活要有规律:规律的生活起居包括:按时起床、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8、适量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得到改善。步行是最简单而安全的运动。步行可以使心脏收缩加强,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多,从而使身体适应步行运动的需要,这对心脏也是一种锻炼。
9、其它:防寒保暖、谨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
猝死的急救方法
当家人出现呼吸或心跳中止症状时,应在10分钟内进行如下抢救:
1、拨打“120”紧急呼救。
2、将患者平卧,背部垫一硬板,颈部上抬,头颈微后仰,促使气道通畅。
3、施术者握拳,以患者的胸骨部下段,做一二次短促有力的叩击。如无反应再重复一二次,经叩击后,常可终止室速,室颤,恢复窦性心律。如无效做下一步处理。
4、立即做全外心脏按压,左手掌置于患者胸骨下1/3处,右手压在其上方,以每分钟100次的速度,用力适度,反复按压,使胸廓上下活动程度 3-4厘米,心内剩余含氧血迅速排入动脉使心脑供血,胸廓下陷回弹时,有助于及通气。按压应用力均匀,轻柔,用力过猛,易引起肋骨,胸骨骨折,气胸,血 胸,心包积血,骨髓栓塞,内脏破裂等并发症。如无反应,同时进行下一步处理。
5、工口对口呼吸:一手捏住病人鼻孔,推开下颌,使其口张开,用力吸气后患者口腔紧对密闭,将气吹入患者口腔,以每分钟16-18次的速度,反复进行。如能听到患者呼气声最好。
据统计,大约有1/4的猝死病人在死亡当日有心绞痛、心悸、过度疲劳感或呼吸困难。因此,只要我们重视心脏性猝死早期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注意定期体检,认真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会取较好的治疗效果,部分病人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
小编寄语:从《权威:猝死十大恶习 Top10》中,大家知道了可能导致猝死的10个恶习,以及如何判断某人死于猝死;在《猝死前兆有哪些 自测一下?》中,大家知道了自己如何自测。而在本文中,大家知道了,如何预防猝死,以及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相信大家已经能够远离猝死了。
好文推荐
-
那些突然猝死的人,死前都有这3种感觉!每个都很常见说起猝死,这是每年新闻报道都会出现的一个意外,这也不禁让大家都提防猝死的出现,其实对于猝死的人,在死前会有比较常见的三个
-
白领一族远离猝死的六大养生法则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猝死这种情况。平时大家需要注意合理的进行保健,而且要注意全面的进行调理,平时不要长时间熬夜,尤
-
如何紧急救助猝死人员 及如何预防猝死“猝死”听着吓人,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足够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自测知识,以及预防方法,完
-
权威:猝死十大恶习 Top10《盘点猝死十大恶习Top10》,不是为了危言耸听,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据某媒体曾报道过相关内容,该媒体称,这是发表在国际权威学
-
猝死前兆有哪些 自测一下?今天要说点沉重的话题——“猝死”。前段时间,媒体曝出了关于“猝死”的新闻,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猝死虽然看似突然,实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