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便血被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好转

便血被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好转

高天副主任医师

外科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出现便血的情况以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便血情况持续存在,排便次数也增多时,患者才在家属的带领下来到我院治疗。结合临床症状、肠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经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以后,患者肿物被切除,患者不适症状得到好转。

【基本信息】性别:男,年龄:71岁

【疾病类型】管状绒毛状腺瘤

【就诊医院】西京医院

【就诊时间】2021/7/25

【治疗方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药物治疗(青霉素v钾片)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五天、出院两周后复查

【治疗效果】肿物被切除、无其他不适症状


一、初次面诊
前段时间,只见一名老年患者在其家人的搀扶下进入门诊部。看着患者家属比较急躁,我连忙安慰他先不要慌张,于是他把情况向我娓娓道来。原来前几天是患者的生日,他们一大家人在外面办了宴席,没想到生日过后,患者就出现了便血的情况。开始老人也没在意,就没告诉家人,然而几天过后,便血情况依然存在,同时排便次数也增多,不得已才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我院寻求治疗。我对患者进行了查体,发现心率、体温比较正常。另外做了粪便隐血试验,结果为阳性。另外做了肠镜检查,结果显示肠腔内有一单发肿块,大小在2.2cm左右,肿物边缘比较光滑。在患者以及家属的同意下取部分肿物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为管状绒毛状腺瘤,于是收入我科进行下一步治疗。

二、治疗经过
当患者以及家属听闻诊断结果和肿瘤挂钩,就显得比较慌乱和害怕,于是我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虽然管状绒毛状腺瘤是肿瘤,但是幸运的是,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没有发现恶性的情况。因此不用过于焦虑,在临床上多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患者以及家属同意以后,完善了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排除了手术禁忌证,于是在入院后的第二天进行手术,术中将肿物组织完全切除,手术比较顺利,患者没有出现出血、穿孔、腹部等症状。手术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由于患者的年龄比较大,术后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并使用青霉素v钾片预防感染。
三、治疗效果
患者经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以后,肿物组织被完全切除,住院治疗八天以后,患者手术伤口逐渐愈合。在住院期间,患者大便状态比较正常,没有出现便血的情况,另外患者的精神以及食欲较好,经检查后,未发现患者出现其他不适,于是准予出院。出院一个月以后,到医院进行复查,手术伤口已经基本愈合,未发现其他不适症状。患者以及家属对本次治疗结果感到非常满意,看到患者好转,我也感到非常高兴。
四、注意事项
患者经过上述方案治疗以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平时也要注意以下事项。
1.术后两周内患者可以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等,建议少吃多餐。术后应该避免吃生冷、油煎、酸辣等食物,以免影响术后的恢复。
2.患者出院后应该遵医嘱使用青霉素v钾片预防感染,同时要保持患处的清洁卫生,以免影响病情的恢复。
3.在治疗期间,一旦伤口出现渗血、渗液、疼痛等不适症状,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治疗,防止加重病情。当患者痊愈以后,可以适当进行锻炼,如慢走、打太极等,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五、个人感悟
管状绒毛状腺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但是也有一定癌变概率,因此一旦发现需要及时治疗,临床上多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本案例中的患者年龄较大,出现便血以后,没有引起重视,这是不可取的。该病好发于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一旦出现便血、大便形状改变或者是排便次数发生变化,都应该及时就医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