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父母离婚,竟然是孩子出现分离性障碍的导火索

父母离婚,竟然是孩子出现分离性障碍的导火索

艾明副主任医师

精神心理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是一位14岁的女生,因父母离婚后,情绪变得不正常,经常大喊大叫,并且像被附身了一样,同时还伴有手足抽搐、多汗的症状。家长发现后急忙带患者来我院就诊。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确诊为分离性障碍。在积极使用药物以及心理治疗后,患者病情已经逐渐好转。

【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14岁

【疾病类型】分离性障碍

【就诊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21/2/19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阿普唑仑胶囊)+心理治疗

【治疗周期】治疗1个月,定期随访

【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较好,手足抽搐、多汗的症状消失


一、初次面诊
记得有这样一位患者,在半年前,因父母离婚,患者的精神就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了,有时候会突然情绪变得非常的激动,出现没有缘由的大吼大叫的情况,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有时候还会出现手足抽搐、多汗的症状。患者的家属发现后非常的担心,于是急忙带着患者来到我院就诊。但是患者看到我们后表现得非常的抗拒,大喊大叫不愿意配合我们的检查。据家长说,在病情没有发作的期间,她仍然有完整的自知力。不过即使是这样,家长对患者的病情还是非常担心的,我和她的家长耐心的安抚了她的情绪,在闹腾了一会后患者终于安静了下来。接着我又在继续询问她的情况,患者的家属告诉我,患者在发作的时候会出现类似于人格转换的情况,并且自控感较差。结合患者的症状,我怀疑她可能是出现了分离性障碍。我告诉患者的家长,在正常情况下,意识、知觉、记忆以及身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而出现该病后患者可能会非自主地、间断地丧失部分甚至是全部心理-生理功能的整合能力,在感觉、知觉、记忆、行为、自我意识等方面无法统一。而造成分离性障碍的原因一般是急性事件刺激导致的,与心理因素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二、治疗经过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我安排患者做了分离体验量表、头部CT检查。分离体验量表结果显示患者存在分离体验;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于是确诊为分离性障碍。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在得知检查结果后向我表示,愿意配合我进行后续的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我给患者使用了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来进行抗抑郁和抗焦虑;阿普唑仑胶囊来镇静催眠,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另外我还对患者进行了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解除疑虑、担心、害怕等心理,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三、治疗效果
在积极使用药物治疗,并配合心理治疗的帮助下,患者的病情有了一定的好转,在一个月后患者焦虑的情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对自己的疾病有了一定的认知,不再大喊大叫、过分的担忧了。另外,患者手足抽搐、多汗的症状已经基本消失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也非常的开心。在后续的随访中,患者的家属告诉我患者再也没有出现分离身份转换的情况了。
四、注意事项
看到患者病情好转,我也由衷的为她感到开心。在患者随访的过程中,我又给她和她的家长交代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患者的家属要多关心、鼓励患者,与患者共同战胜疾病,患者本人也要积极配合治疗,密切关注自身的病情。
2.患者平时可以多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3.了解分离性障碍的有关知识,正确地理解该病,并积极配合治疗,理性地对待疾病。
4.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做运动,通常可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对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好处。
五、个人感悟
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在发病前,大都可能受到过精神方面的创伤,往往内心比较脆弱。而本案例的患者很可能就是因为父母离婚,导致心理无法承受,所以出现了分离性障碍。患者在正确认识疾病,并在经过正规有效的治疗后,一般可以缓解症状,但是不排除可能会出现复发的倾向,所以患者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加强与他人的关系,有助于防止病情的再次发作。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