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泉州一超市散装虾米藏着河豚干 误食需立即就医

泉州一超市散装虾米藏着河豚干 误食需立即就医

  尽管不少人觊觎河豚肉质鲜美,“拼死吃河豚”,但一般人提到河豚却敬而远之,因为这家伙有毒,弄不好会危及生命。昨日上午,市民郭先生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反映,他在泉州永辉超市泉秀店的散装虾米中,发现了一只长约5厘米的河豚干。

  散装虾米里发现河豚干

  昨日上午10时,记者在永辉超市泉秀店见到了郭先生。“我本来要买虾米的,看到这河豚就不敢买了”。郭先生拿出在虾米里发现的这只河豚干。记者看到,这只河豚长约5厘米,有尖利的牙齿,肚子鼓鼓的,身上粘着几只虾米。

  记者在超市内散装虾米柜台上看到,虾米堆中的确掺杂着一些小鱼干、螃蟹壳等。柜台上有几个铁铲和铁碗,供顾客挑选虾米时使用。郭先生是惠安人,以前是渔民,他说虾米中混进小鱼是正常的,但是超市应该筛选出来。“我们以前捕到河豚都要深埋处理,这河豚我认识,别人不一定认识”,郭先生担心,万一有市民购买时不细心,没有挑出这只小河豚,很可能一起放进锅里煮了。

  食药监已封存该批虾米

  为什么散装虾米中会出现河豚干呢?

  永辉超市泉秀店张进聪主任告诉记者,永辉超市的虾米都是由总部统一配送的,供应商都是正规厂家,门店无权自己进货,虾米质量是有保证的。对于在虾米中发现河豚干一事,张主任认为是一个偶然事件。他说,顾客在挑选时也会剔除杂物,以免影响称重,这只河豚被摆上餐桌的可能性不大。“店员摆货上架时会筛除一部分杂物,多是墨鱼头、小鱼干等,这只河豚算比较大,本应该也被筛除,可能是漏了”。他表示今后会让店员加强剔除杂物方面的工作,以免顾客误食到“河豚”这样的有毒鱼类。他认为,河豚只是和虾米一起晒了,不会影响到虾米的质量。

  记者将此事反映给泉州市丰泽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昨日下午,该局工作人员对永辉超市泉秀店该批次的虾米进行了封存,并调查了货物的进货渠道。工作人员表示,河豚有剧毒,国家明令禁止河豚流入市场。至于超市的虾米品质是否被影响,则需要进一步检测。

  河豚毒素毒性强,不要吃

  记者将这只河豚的照片发给渔业专家辨认。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万为民站长说,这的确是只河豚鱼干,但种类无法辨认。万站长介绍,河豚个头不大,成年河豚也不过四至七两重,河豚种类众多,但几乎所有种类都含有河豚毒素。河豚的毒素主要集中在血液、肝脏及卵巢等性腺中。泉州也有一些河豚人工养殖场,种类多为东方鲀,也是有毒的,必须经过复杂的特殊处理。有些市民认为高温烹煮、暴晒或是腌制可以祛除河豚中的毒素,其实不然,河豚毒素很顽强,很难分解,建议市民不要食用。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雷俊宝解释,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目前没有针对河豚毒素的特效解毒剂。若误食河豚,将损害*神经系统,轻则出现手脚、口舌麻痹、恶心呕吐等症状,重则影响凝血功能,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雷医生提醒,河豚毒素的潜伏期短,中毒后一般24小时内会发作,误食的市民若发现有身体不适,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催吐、洗胃等紧急治疗。

  相关链接

  河豚有毒,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很少人知道,织纹螺也含有河豚毒素,国家卫生部已多次发出公告禁食织纹螺。织纹螺又名麦螺,盛产于福建沿海,夏季是它的旺产期。福建省卫生、海洋与渔业部门曾相继发出严查、严管织纹螺通知,要求任何餐饮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但夏天喝啤酒,来上一碗凉拌织纹螺,依然是不少人消暑的选择。去年7月16日,本报曾报道《福州阿婆吃下六两麦螺 十分钟后中毒成植物人》。

  随着老龄化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病率也节节攀升。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大脑和脊髓的神经元细胞丧失的疾病状态,神经元细胞一般不会再生,过度的损害可能是毁灭性的,不可逆转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最终导致功能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患病率最高的两种疾病,为病人和家属带来极大痛苦。

  科学家们一直在为寻找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而努力着。编将过去一段时间关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看看该领域最近取得了哪些突破性发现。

  1.Nature研究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开发新靶点

  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与帕金森病有密切关联的蛋白能够帮助细胞清除功能失调的线粒体。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名叫PINK1的蛋白能够在损伤线粒体表面积累,通过招募Optineurin和NDP52起始线粒体自噬(mitophagy)过程,而Parkin会将更多的泛素分子连接到线粒体上进一步促进线粒体自噬过程的进行,因此PINK1在这条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项研究对于靶向线粒体自噬通路的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Nature:新抗体药物治疗脑损伤预防长期神经退化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进展,发现tau蛋白的致病亚型在创伤性脑损伤发生后12小时就会出现。为了检测并清除脑部tau蛋白的致病亚型,他们制备了一支单克隆抗体能够在疾病进展非常早期检测并清除tau蛋白的致病亚型。

  研究人员发现毒性tau蛋白亚型能够干扰神经元细胞中的微管骨架系统以及线粒体的转运,最终导致神经元凋亡。随着时间的延长,毒性tau蛋白亚型会逐渐扩展到整个脑部,导致神经元纤维缠结和脑萎缩,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病和慢性创伤性脑病的重要特征。

  这项研究对于这两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Nature:健康细胞究竟如何扫除蛋白"非法聚会"

  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多组分蛋白复合物对于细胞溶解应激诱导的蛋白聚集体具有重要作用。一旦形成由损伤蛋白组成的聚集体,细胞就会受到损伤,引起细胞死亡,引发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热激蛋白70(HSP70)家族的分子伴侣,还有一些J蛋白家族的共分子伴侣,能够将分子伴侣招募到损伤蛋白聚集体上,保证分子伴侣对损伤蛋白聚集体的"精确制导"。

  这项研究结果必将为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相关药物和治疗手段的开发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4.Nature:这么牛?单一蛋白就可引发帕金森疾病及多系统萎缩症的发生

  来自安特卫普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由α-突触核蛋白形成的蛋白聚集体的结构及形状,同时研究者还发现这些聚集物可以决定个体是否患帕金森疾病或多系统萎缩症。

  α-突触核蛋白可以聚集产生不同的结构,其中两种重要的结构为圆筒式的纤维通心管结构,另一种为较宽的长条状结构。

  研究者将这些纤维结构分别注射到大脑的大脑和血管中,结果发现大鼠会出现不同的疾病症状,圆筒式的纤维通心管结构可以诱发大鼠产生帕金森疾病,而后者则会诱发多系统萎缩症的发生,究其原因,研究者推测这或许是因为α-突触核蛋白形成的不同结构所导致的疾病。

  本文研究为后期开发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新型疗法或新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5.Science:找回失去的记忆

  来自MIT的研究人员发现用光激活脑细胞可以让人找回丧失的记忆。通过一种称为光遗传学的技术,科学家们重新激活了那些被埋藏的记忆。

  神经科学的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对由外伤、压力或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引起的逆行性健忘的本质原因争论不休,到底是因为特定的脑细胞损伤引起记忆储存被破坏,还是因为那部分记忆的通道阻塞而无法回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