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了解并不多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了解并不多

  近年来,转基因问题逐渐成为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针对转基因作物的优势与危害的宣传大战从未停止。支持者将其看作喂饱世界的利器,反对者将其视为多余并潜藏着隐患的技术,由此带来的是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关注越发高涨。很多人对这种无视风险只顾供给的技术感到担忧。

  今年5月17日,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发布报告说,转基因作物可安全食用。但报告也指出,转基因技术并未像其支持者宣称的那样可显著提高美国玉米、大豆与棉花的增产率,同时野草与害虫的转基因抗药性正在成为“重大农业问题”。

  这份题为《转基因作物:经验与前景》的大型报告长达408页,由20名来自大学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共同完成。

  他们分析了过去30年中约900项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报告,听取了3场公开听证会和15场网络研讨,并吸纳了超过700条公众意见,旨在回答转基因领域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

  对于公众谈转基因色变的情形,2015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发表题为《中国科学家必须在转基因问题与公众互动》的文章,关注转基因在中国的现状,呼吁更多科学家站出来,就转基因问题向公众科普,从而指出了民众对于转基因食品和作物知识存在的缺口。

  最近,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带领的一项研究指出,虽然消费者都知道转基因作物和食品,但是他们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往往与事实发生争执。这一研究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The FASEB Journal》。

  去年,佛罗里达大学食品和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食品和资源经济学助理教授Brandon McFadden,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科学事实几乎不能改变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和其他生物的印象。

  在关于转基因质谱标签的施政报告论辩中,经常引用消费者的民意调查。McFadden说,当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携带强制性标签时,这的确没错。

  在他们目前的研究中,McFadden和他的同事、俄克拉荷马州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Jayson Lusk想知道,什么数据能支持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所持的看法,并对强制性标签的偏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所以,他们进行了这项调查,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和标签偏好,有什么了解。

  研究人员对1004名参与者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询问问题以测试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和生物的知识的了解。

  其中一些问题试图确定转基因生物的客观知识,而其他一些问题则旨在弄清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和作物所持的看法。

  这些研究结果促使McFadden得出一个结论:关于转基因食品和作物的真实情况,消费者了解的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多。

  在这些参与者中,有84%的人支持对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进行强制性标签。然而,有80%的人也支持对含有DNA的食物进行强制性标签,这将会导致几乎所有的食物贴上标签。

  McFadden说:“我们的研究表明,‘转基因’这一术语,可能会给消费者一种暗示,即基因修饰会改变一种生物的遗传结构,而其他育种技术则不会。”

  McFadden说,当参与者回答这些“旨在测试他们对于转基因的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的问题时,调查对象似乎改变了他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陈述。

  近日,国务院医改办印发《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医改办发〔2016〕1号)。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1、为什么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面临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慢性病高发等诸多挑战,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长期、连续健康照顾的需求。同时,居民看病就医集中到大医院,也不利于改善就医环境、均衡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等。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在基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家庭医生以人为中心,面向家庭和社区,以维护和促进整体健康为方向,为群众提供长期签约式服务,有利于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群众拥有健康守门人,增强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为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2、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情况如何?

  自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印发以来,国家层面和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签约服务试点,在团队组建、筹资、激励、考核等新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为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签约服务工作的推进。主要包括签约服务内涵有待完善、签约服务筹资机制尚不健全、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的激励不足等。同时,在基层服务的家庭医生与上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薪酬、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吸引和留住优质人才。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逐步加以解决,保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顺利推广。

  3、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思路是,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以健康为中心,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完善签约服务内涵,突出中西医结合,增强群众主动利用签约服务的意愿;建立健全签约服务的内在激励与外部支撑,调动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鼓励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和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提高签约服务覆盖面和水平,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目标是,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重点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与居民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4、谁来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取什么服务形式?

  家庭医生是为群众提供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现阶段家庭医生主要由以下人员承担: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二是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三是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医师。同时还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提供签约服务,并享受同样的收付费政策。未来随着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签约服务队伍。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原则上应当采取团队服务形式,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含助理公卫医师)等组成,并有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含中医类别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为更好地满足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将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或乡村医生。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吸收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社(义)工等加入团队。其中,家庭医生将负责团队成员的任务分配和管理,其他专科医师和卫技人员也要与团队紧密配合,共同为签约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5、居民如何与家庭医生团队进行签约?

  居民或家庭可以自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协议将明确签约服务的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每次签约的服务周期原则上为一年,期满后居民可根据服务情况选择续约,或另选其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鼓励和引导居民就近签约,也可跨区域签约,建立有序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