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情窦初开的年纪该如何去“爱”

情窦初开的年纪该如何去“爱”

在青春期情窦初开是一种正常的青春期反应,而且在这个阶段和自己一样异性接触对身心都会产生一定的益处,但是不能过度沉溺在异性的迷恋之中。

一是自然本能需要的驱动:男女进入青春期,下丘脑、垂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渐趋成熟,男性睾丸产生的雄激素和女性卵巢产生的雌激素水平增高。激素水平的变化,引起了青春期一系列生长发育的特征,医学上叫做第二性征,从而产生了性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如同正负电荷一样,起到异性相吸的作用,从而使青年男女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性生理发展日趋成熟的标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二是社会性信息的浸润与诱发: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在不断接受着性文化的熏陶。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异性间的感情交往,如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中的男女青年恋爱、结婚、生育;特别是电影、电视、戏剧、报纸、杂志中,对爱情的描述,生动逼真、真挚动人,经常映入青少年的眼帘脑海,足以使青年男女陶醉,不时地激发起他们的朦胧模仿和性情感的觉醒。

三是外表美与内在美的催化:青少年钟情的异性,有一个从普遍性到专一性的过程。一般而言,青少年都喜欢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容貌、体态、知识、才能和优秀品质,对异性的审美主要表现在外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 美是人的天性。有人说:人们甚至无 法控制自己不向美貌的异性多望上几眼。可见美有多大的吸引力。它同样可以促使青少年对异性好感的产生与发展。

青少年对异性有好感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是青春启动期必然出现的健康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可以增进青少年之间的友谊与了解。

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以学习为主要目的,培养自尊、自爱、自强和自律等良好品质,以客观的态度对待青春期性心理、性生理变化,掌握科学的性知识,不要沉溺于对异性的迷恋之中。

二是要防止早恋。早恋具有朦胧性、单纯性、差异性和不稳定性。青少年由于模仿成人恋爱,分不清友情和爱情的区别,耽误了最佳学习时机;而且婚前性行为,使不少豆蔻年华的少女成了少女妈妈。未婚先孕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

三是要加强体育锻炼。青春期正是长身体的好时机,体育锻炼可以使人性格开朗,积极向上,有利于青少年释放青春期性压抑,平稳度过青春期。

青少年时期的男性对性爱有着一种向往和冲动,遗精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多,一些男性特征也开始慢慢表现出来。

男性发育到一定的年龄, 由于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在非性生活状态下,从尿道射出*的现象,成为遗精。青春期开始后,睾丸不断地产生精子,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等腺体不断产生分泌物,当体内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出来。因而,遗精是一种生理现象,几乎每个青春期的男子都会发生。

我国男孩发生遗精大致在15岁左右,目前发生遗精最小的年龄为11岁,到17岁前后,95%的男子都发生过遗精,个别男孩始终不出现遗精,也不一定就是异常。已婚但分居两地的牛郎,较长时间未能过性生活,有时也可能会发生遗精现象。遗精间隔的时间,每个人长短不一。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下,其间隔的长短也不一样,多数是每月遗精一、二次,也有短至三、四天一次的,只要不是过于频繁,就是正常的。频繁遗精可能出现腹部疼痛、精神不振、全身乏力、耳鸣口干等现象,这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

有些未婚青年遗精过频,主要是大脑对性的兴奋过强,与频繁的手淫有关;已婚者常常由于房事不节制所致。这都需要克服某些性的刺激,如过多的阅读撩拔性欲的书画、影视作品,男女间过于亲昵等,也会发生遗精。局部物理刺激因素,也能促使遗精,如内裤过紧,被褥摩擦等。要尽量避免这些因素,以减少遗精次数。

 处于青春期的男性性交后存在一定的风险,影响生殖器的发育,耽误学习、诱发性犯罪等等都是经常性发生的事情。那么,青春期男性性交还有哪些危害呢?

生殖器官损伤

青少年身体发育不成熟,生殖器官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局部皮肤黏膜娇嫩很容易受到损伤,我们就经常接听男孩有尿频、尿痛、尿急等症状的求助电话,经仔细询问,一般都曾在近一两天内频繁发生性行为。

耽误学习

有的男孩发生性关系后,满脑子都是与女友在一起的情形,无心学习,上课老走神,只盼着下课放学后与女友幽会,学习成绩一路下滑。

同学关系紧张

中学阶段的人际关系,往往具有群体性,一般是三五个凑在一起谈天说地,交流学习经验或体会。但与某一异性发生亲密关系后,两个人很容易经常黏在一起,这就减少了与更多同学接触的机会,同学关系疏远。

诱发性犯罪

不久前,有位17岁的中学生打来电话说,他周末到亲戚家串门,趁大人外出的机会,强行与表妹发生了性关系。后来,事情败露,被表叔痛打一顿。他说,他不是故意的,也不喜欢这个表妹,自己有个心仪的性伴侣已经半年多了,当时不知为什么就做了这种事。

造成心理阴影

甘肃的一对大学生恋人,男大学生面对刚分娩的女友选择了逃离,因无人照料,母子均死在出租房里。有项调查表明:在大中学生中,一旦发现女友怀孕,有80%的男孩曾经想逃离。虽然这不能说明男孩有多坏,只是他们自己实在负不起责任,在心理压力太大的情况下,条件反射性的自我防御---回避,即选择逃离。但他们肯定是逃不掉的,就像甘肃那位男生,就算躲到天涯海角,恐怕终生都逃脱不了道德和良心的谴责、情感的折磨。他以后的人生还会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