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口腔科就诊儿童的心理行为分析

口腔科就诊儿童的心理行为分析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在口腔科就诊时的心理行为。方法将760例在口腔科就诊的儿童按年龄分4个阶段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时的合作程度与治疗手段关系。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在科就诊时的行为。方法将760例在口腔科就诊的儿童按年龄分4个阶段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时的合作程度与治疗手段关系。结果较大儿童诱导合作比例较高,1-岁儿童诱导合作比例最低。结论不同年龄儿童心理行为不同,在口腔治疗时应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取得信任和配合,才能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心理行为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生在医治过程中,除了要从生物学的角度,还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考虑疾病和的问题。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已引起广泛重视,在儿童口腔诊疗中,有效地处理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现就近年来我们在工作中记录观察口腔科760例儿童就诊时的心理诱导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就诊患儿的年龄与分析760例在口腔科就诊儿童年龄范围为0-14岁,将年龄分为4个阶段即:1-岁,3—岁,6-岁,10—14岁。

  1.2 就诊原因龋病69例,肿胀81例,疼痛318例,拔牙149例,黏膜病45例,牙外伤16例,萌出异常54例,形态异常2例,牙列异常6例,其他20例。

  1.3 儿童合作分型合作型:该型患儿乐意接受治疗,能与医务人员很好配合。

  诱导合作型:该型患儿在治疗中有恐惧或任性表现,开始时不愿接受治疗,但经医护人员解释、赞扬以及其他语言诱导,可以配合完成治疗。

  强制型:该型患儿不愿接受治疗,经教育诱导或恐吓均无效,最后强行使用开口器完成治疗。

  2.结果 1-岁组儿童年龄小,理解力差,特别是2岁以下的患儿,很难经过教育诱导变为合作,多采用强制性治疗,此期儿童诱导合作比例最低。儿童随着年龄增长,知识不断增多,思维能力增强,经教育诱导合作比例逐渐增高,不同年龄段组就诊合作情况见表1。

  表1760例儿童治疗时合作程度情况[n(%)]

  3.讨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对口腔医学体系产生重大影响。21世纪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患者疗效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理论、方法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本文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口腔治疗时的心理行为。

  由于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活泼、好动,理解力低,自制力差,易受各种因素影响。患儿在就诊中多有恐惧、焦虑、反抗等不良反应,尤其在治疗中若遇到疼痛,即表现出哭闹、拒绝张口、回避问题、反抗等不利治疗的行为,严重时可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必须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特点,对患儿进行认真的心理疏导,提高患儿的自制力,并取得患儿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