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创造良好的“赶考”氛围

创造良好的“赶考”氛围

  眼下,距离一年一度高考的日子已经不到一个月了,许多家长开始了全家“总动员”,让孩子进入“一级备战”的紧张状态中。笔者以为,这无形中给孩子人为地制造了“赶考”的气氛,把孩子逼上“临考”的状态。

  众所周知,在当前就业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孩子能考上一个好的学校,学一个好的专业,将对未来工作就业安排大有好处。广大家长重视孩子高考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压力。压力适度能产生动力,但太大会影响孩子内在的应急能力和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本来,考生在考试前就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如果家长再施加更大的压力,孩子有时承受不了,产生恐惧、害怕、焦虑心理,精神过分紧张,会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茶饭不思、心烦意乱、睡眠不好等现象,反而不利于考试的临场发挥。

  从近年来的高考招生数量来看,每年能被录进大学深造的有70%左右,录取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孩子学习成绩或临考应考能力的差异,一些孩子即使不吃不睡,整天钻在书本里读写背记,也未必都能如愿以偿。假如是这样,家长还人为地制造“赶考”的气氛,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效果,相反会适得其反。

  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定得注意方法分寸,头脑要冷静,宜保持平和心态。多鼓励孩子树立信心,思想放松,克服“恐惧”的心理。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和学校老师沟通,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自主安排复习,不宜老是整天埋头复习,必要的休息和体育锻炼是不可缺少的,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复习应考。家长心里紧张不宜外露,表面上要和平常一样,不去制造紧张空气形成压力。

  因此,笔者以为,家长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时间,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良好的应考环境和气氛,保持良好的应考心态,而切莫人为地给孩子制造“赶考”气氛。

  相关链接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从考生到家长,从学校到家庭,无一不上紧发条,进入一个紧张的准备状态。而考生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很多考生因为承受不住压力,从而出现了一些让家长们都没有想到的情况。

  靓女压力过大出现行为紊乱

  今年十八岁的小马,在学校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深得老师和家长及同学们的喜爱,可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却发生了一件让人们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据小马的妈妈介绍,小马现在就读于当地的某所重点高中的高三,两天前因觉压力大,向学校请假一周在家休息,但在家中,家人发现她言行异常。比如她向家人要钱配眼镜,拿钱后却躲在房间内不出来;在家无故自语自笑,频繁叫喊同学的名字,称凭空听到有人在与自己对话;深夜在微信上发些内容凌乱的信息;与家人对话时,东拉西扯,旁人难以理解其讲话的意思;行为紊乱,无故将家人的手机等物品丢至垃圾桶,夜间无故离家外走,问其原因不愿回答。

  家人发现她这些“异常”的苗头后很紧张,经过咨询后,把她送至医院心理行为科进行治疗,望医生能够帮帮这孩子,圆了其大学梦。

  考生心理异常家长要警觉

  通过对患者的检查、交流以及结合临床的检查结果,诊断小马患了分裂样精神病。医院心理行为科主任解释说,因为小马存在很明显的精神症状,并且对于自己的病情没有清楚的认识,一直被她所感受到的幻听影响,但由于发病时间较短,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依据,故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

  医生提醒,在高考快来临之际,有很多成绩优秀的同学都像小马一样在学习上自我苛求,其背后常常还有些深层的心理冲突。

  比如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对子女期望值很高,于是子女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也就高起来,想通过优异的成绩获得父母更多的赞扬和肯定;有的同学小时候受到的表扬少、批评多,于是想通过满意的学习成绩来逃避可能的责罚,而一旦学习受挫,就批评自己,更加自我苛求;有的家长自己就有完美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传染”给子女,使得孩子也容易患得患失、过于苛求。

  专家支招

  考生该如何面对高考压力?

  医生建议,对待学习可以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只要自己努力了,就问心无愧,不要总是担心自己能不能顺利地走下去。另外,小马要学会在学习中“放大幸福感”,懂得和同学合作与分享。而家长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少一些关注和担心,多一些平常心,多了解孩子在备考期间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处理孩子的情绪变化。

  杭州一名年轻漂亮的空姐,在工作2年之后,开始恐惧“上天”,一上飞机就焦躁不安,差点辞了职。

  前不久,她到医院看病,巧的是在医院里竟然碰上了飞行员同事,似乎殊途同归——两个人只能尴尬地一笑而过。

  突然恐惧自己的工作,这是为什么?经过医生鉴定,两个人都是情绪异常,焦虑、紧张,甚至出现了抑郁的倾向,而原因可能就出自过大的工作压力。

  已经当了两年空姐的她

  突然一上天就发抖冒汗

  单姑娘(化名),24岁,个子超过1米7,身材苗条,长相标致,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空姐。这可是她的理想职业。

  “一般人都会觉得空姐光鲜漂亮,但是辛苦并不被人知道。”单姑娘说。经常说飞就飞,甚至半夜接到命令都得立马准备行李。和同事在一起的时间超过家人,节假日也很少能在家里过。碰到一些难缠的客人,依然需要保持微笑,还要做出及时应对。“委屈只能自己消化。”她说。

  2年的飞行经验,她对工作已经驾轻就熟。可是前阵子,她觉得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只要一登上飞机,就开始害怕。“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单姑娘自己也很不解,为什么只要一起飞,就开始发抖,心里非常慌,手心不停地出汗。“内心很痛苦,还要强装微笑,真的很难受。”

  由于恐惧“上天”,原本很阳光的单姑娘变得憔悴。“我想辞职的,可是家人不同意,觉得这是一份好工作,要我坚持。”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情况并没有好转,工作上也频频出错。

  无奈,在家人的陪同下,单姑娘来到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

  资深飞行员突遭情绪低谷

  不得不申请减少飞行

  碰巧的是,当时同样接受治疗的还有单姑娘的同事柳先生(化名)。他40多岁,当飞行员也超过10年了。

  在外人看来,柳先生的事业蒸蒸日上,夫妻和睦,儿子也上中学了。他的生活也很健康,虽然工作很忙,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坚持每天跑步,也没有不良嗜好。

  但就在前段时间,他的心情骤变,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能集中,心烦气躁。“工作中我只能尽最大努力去控制,不要出错。”柳先生坦言,意识到自己的变化,他申请了尽量少飞。

  问起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其实我始终是很喜欢这份工作的。但说实话,压力和强度非常大。”因为他的飞行航线一般比较偏,还经常有红眼航班,所以和单姑娘一样,机动性很强。再加上儿子不爱学习等一些家庭原因,让他倍感疲倦,睡眠不好,社交也在减少。

  原本一个看上去好好的人,为什么会突然遭遇情绪低谷,还很难走出来?七院情感障碍科主任谭忠林解释,有时候情绪的变化,并非只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自身也在不断变化,只不过我们发觉不到,“就像压力,有时候是无形的,嘴巴上说没压力,其实压力已经影响到人了,而变化往往被人忽视。”